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几年前,我的儿子很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然而,我却像往常一样,还要出差,还有那么多的工作在等着我. 时间飞逝,儿子在我不经意间便学会了自己吃饭,在我不在他身边的时候学会了叫第一声"妈妈"和"爸爸". 他成长得如此迅速,时间如白驹过隙. 随着一天天长大,他经常问我一个问题:"爸爸,有一天我一定要像你一样.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家?"  相似文献   

2.
告别洛阳     
我只知道成人的故土难离是一种深深的历史情结,却不知道我的儿子——一个将近9岁的小孩对于故土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表达.儿子出生在洛阳,成长在洛阳,在洛阳结识了很多朝夕相处的小朋友.9年的时光,似乎已经将儿子生命的根深深地扎进了洛阳这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深厚的土地.让他离开这里,与将树连根拔掉一样,他的心中的痛楚是我这个将近不惑的中年人难以理解和察知的.  相似文献   

3.
赖老师     
对"出乎意料"这个词的理解,在赖老师从他眼前一晃而过时最为准确不过了.以至于使他忍不住叫出了声:"咦,这不是赖老师吗?" "王主任,你认识他?"旁边陪同他的厂长惊讶地说. "认识认识,我儿子还在他班上读过书呢!他怎么会在这里?"他心里仍然疑惑不解,堂堂人民教师不当,居然在他们公司的一个下属厂里做杂工.  相似文献   

4.
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大幅变化了的社会形势,教育形势面前,家长、学校和学生遭遇了整体困惑。家长的困惑当了3年小学教师、5年镇中学教师的雷鸣,如今却为不知如何与儿子相处而深深地困惑。"昨天上午,我跟他母亲拌嘴,"2004年8月20日,在豫西灵宝市一家小镇饭馆里,雷鸣忧郁地对记者说,"儿子向着他妈,也凶巴巴地跟我吵。我要揍他,他竟然抄起了一把菜刀,舞舞扎扎,在我的胳膊上划了一道口子!"雷鸣伸出手臂,让记者看他胳膊上的伤痕。  相似文献   

5.
贾容韬 《工会博览》2006,(18):50-50
从儿子呱呱坠地起,我就发誓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能让儿子进县城的幼儿园,我倾尽全力给孩子转了城镇户口,后来,我又不遗余力地把他转到了洛阳最好的私立学校。1999年,我又把孩子转入洛阳一流的公立中学。可以说在培养孩子方面,我给孩子创造的硬件是最好的。我付出了那么多,结果却事与愿违。儿子从迷恋电子游戏进而发展到沉溺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倒数,频  相似文献   

6.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命令     
“唐游龙:……你应该从你们连队接到上级命令时起,就应该忘记你的家庭;应该忘记你的亲属;临阵打仗,更应该忘记自己的生命!……父:唐浩东。”在广西边防某部荣誉室,陈列着这封战士的父亲给儿子写来的家书。信中开头没有亲呢的“爱儿”之类的称呼,而是一反家书常规,对儿子指名道姓。这是父亲给儿子下达命令!这是多么崇高的父爱——关键时刻,他鸿雁催征,要儿子奋勇杀敌,置生死于度外。家书抵万金。唐游龙带着父亲  相似文献   

8.
放学时间过了许久,上初一的儿子才回来。吃饭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回家,儿子神秘地对我说,他和两个同学在商量一件大事。我禁不住有些好笑,便试探着问:“你能告诉我吗?”儿子有些犹豫地说:“这是我们三人之间的秘密。”“如果我替你保守秘密,能让我知道吗?”儿子思考了一会儿,向我投来信任的目光,尔后,把他们的秘密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6)
正2月底出差去北京,见到了一位相识于江湖的大哥。他是山东人,在北京陪孩子上学,租了一间小房子,在家里张罗饭菜招呼我。2014年,他的儿子参加一所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专业招考,遭遇评委的不公正对待而落榜。此前我已报道过这所学校的一潭浊水的问题,主要是跟钱有关,各种可以想象到的污秽,在这所高大上的"艺术"学校里都集中存在。走投无路之际,他孩子的老师就建议他找《南风窗》,并指名要找我。接通电话后,他说了孩子遭受不公正的情况,希望我去采访,  相似文献   

10.
看今天,小朋友隔着家的铁门在相望;念昔时,家是“打仗”的好地方……"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台湾歌手潘美辰的这首歌之所以打动人心,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广州人对家的观念再认识.如今,被防盔网、金属门、铭合金茶色玻瑞重重围困的家,  相似文献   

11.
张宾2010年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最初他是用自己的零花钱去网吧上网,后来就变着花样地跟我和他爸要钱了,最后竟发展到整宿整宿地不回家.他爸从我家附近的网吧把他找回来,严禁他再到外面去上网.原以为这下儿子能改好,可没想到他仍会想办法偷偷地跑去上网.  相似文献   

12.
儿子又逃夜了。"这该死的游戏机房",肖鸣咬着牙,从缝隙里憋出这几个字。他顾不得身体的疲劳和饥饿,一跺脚走出房门,又开始了他的"地毯式"的寻找。这几年,为了寻找为玩游戏机而多次逃夜的儿子小成,肖鸣走遍了南市区、卢湾区和浦东地区几乎所有的游戏机房。三大张纸上密密麻麻地记下了71家游戏机房的地址,边上还记下了儿子曾经在此逃夜次数的记号。3月的上海,春寒料峭,肖鸣跑了大半夜没有找到儿子,却从公安机关获悉,他那16岁的儿子小成为获得玩游戏机的钱,入室盗窃居民16500元的建设债券销赃,已被公安机关拘留了。多年的担忧终于…  相似文献   

13.
<正>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见到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儿子,55岁的张朝和,他正在为顾客服务。记者看到,这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柜台。张朝和说:"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到父亲,是父亲的‘一团火精神',鼓励着我。‘一团火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梁子岭来说,真的已经进入工作的倒计时阶段。因为,2018年的除夕,就是他"到站"的日子。回忆这30多年的工作历程,梁子岭给青年职工留下的经验是:"别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入了行,就要踏实、勤恳。在工作中,谁多干一点儿,多受点儿累,甚至受点儿委屈都别计较,要学会换位思考。老话说得好,‘吃亏是福’。"他笑着说,"我儿子现在也干环卫这行。这些话就是他刚上班时,我告诫他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某著名网站在首页刊发一篇博文,题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假恶丑".笔者阅后实在搞不明白孔子的"假恶丑"从何而来? 依笔者之见,孔子的一生,活得是很真实的,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即实事求是,才称得上明智,而孔子本身就是这样.《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卫国国君向他请教排兵布阵,孔子回答:"礼仪方面的事情,我略有所闻,打仗方面的事情,我没有研究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相似文献   

16.
这个世界上其实从来都没有过什幺"穷人的原子弹"。所谓的"穷人的原子弹",也从来没有掌握在穷人手中,穷人只有挨"廉价原子弹"的份。"五胡乱华"时,曾有个后赵国,后赵国有个以残暴著称的武人石虎。这石虎能"青史留名",就是因为他带兵打仗,喜欢屠城。史书曾用这样一件史实描述他的武功,一次后赵派他攻打一座城市,同时派出一文官,准备接管该城。城下,石虎照例又开始大屠杀,直杀得那个文官愤然质问石虎:"你把老百姓都杀光了,让我这个官还怎么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86,(3)
天津市长李瑞环最近在回答“第三梯队中有很多高干子女”的提问时说:现在传说的不是事实,很多是张冠李戴,纯属编造。评判谁能当接班人,首先不能看他是谁的儿子,而是看他够不够资格。不能因为他爸爸是高干,不够格也提拔;也不能因他爸爸不是高干,够格也不提。说高干儿子不能提拔,同说高干的儿子都要提拔,都是“血统论”。你们传说中有个叶选平,现在是广东省长,是叶帅的儿子,我对他比较熟。三八年的干部,留苏学生,解放初是北京一机床厂的总工程师,后任北京一机局副局长、国家科委局长、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政绩不错,威信很高。他在北京一机床厂当总工程师时,我那时当木匠。文化水平比我高,参加革命比  相似文献   

18.
儿子喜欢听故事,在我看来,他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就是超级故事迷。大概是儿子两三岁的时候,妻子对我说:“你那么会编故事,就讲点儿给儿子听嘛!”我想想也对,自己小的时候不是常坐在院子里听老人们讲故事吗?许多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有的甚至对我影响很大。于是,我开始试着给儿子讲故事,我本以为儿子那么小,什么也听不懂,可儿子一听  相似文献   

19.
当在外地出差的我坐飞机赶回来时,10个月的儿子新新已经被推出抢救室.医生说持续的高烧也许损伤了脑神经,我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可能的后遗症. 老公两天后才从国外回来.出院后,我们常常测试新新的听力和视觉,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我们终于放下忐忑的心.可渐渐地,我发现他开始瞪着无神的眼睛发呆,或者呈现一种令我不安的笑容.当和新新一般大的孩子开始迈着步子,清脆地喊着"爸爸妈妈"的时候,新新依旧呆呆坐在那里,傻傻地笑着.  相似文献   

20.
龙坪 《南风窗》2008,(18):93-93
一个朋友,苦于儿子临睡前要听故事:不讲孩子不上床,讲了孩子又不叫停。"现在,我只好每晚给他读一段《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会很欣慰的,他的著作竟有如此实际而温馨的功效。而一个成年读者,将发现来自伯罗奔尼撒的消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以这么近。这种"近"让人恍然醒悟,在将近2500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其实并没有走出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