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描述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行为和观念的现状及其变迁特点.理论讨论围绕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同类婚假设"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展开,在对西方理论以实证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代青年择偶及性别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研究发现,择偶双方的相似相容以塑就幸福稳定的婚姻是择偶标准的主旋律;但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并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同时,择偶标准中对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和同类婚的偏好相应弱化.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北京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参与意识、职业评价与流动意向、闲暇生活、婚恋观与择偶方式、成长环境与共青团工作诸方面对新世纪青年的现状进行调查 ,企图描述和勾画出北京青年的世纪精神、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择偶观,作为婚前青年的一种文化意识,既反映了一代青年在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政治、经济、学历文化的追求形态,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点。解放以前,由于封建意识的严重影响及男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异,因此,男婚女嫁,女方往往处于依附从属地位,择偶的主体一般是男方。解放以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男女在社会  相似文献   

4.
靖元 《青年研究》2007,(2):9-16
本文通过对“我爱南开BBS”鹊桥版上所抽取的527个有效样本的内容分析,考察了当代青年在择偶时所关注的重要指标、择偶的性别差异、上学者与工作者对被征者的要求的差异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自由择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择偶自由和自由择偶的区分出发 ,剖析了影响自由择偶的诸多变数 ,并进一步指出了婚姻生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驻沿海部队16个单位486名青年官兵的调查发现,沿海部队青年择偶难的问题逐渐突出。作者就此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该文以 1 989年以来发表在《青年研究》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 ,综合叙述了我国近十余年来青年择偶标准研究的现状 ,并分析了在研究的对象、方法、指标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上的年龄是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它既有生理含义,也包括心理成长过程,还标志着个体对社会价值的内化程度。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以来,年龄就成为男女婚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在决定青年择偶价值取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电视征婚节目的一次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观众对电视征婚的态度和对电视征婚节目的看法.笔者认为当前社会择偶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择偶心态更加轻松,反映出人们择偶观念的开放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早于他们期望的恋爱年龄;已婚青年实际的结婚年龄也普遍早于未婚青年的期望婚龄;男大于女始终是主流的期望与实践,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看重这一点,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更坚持这一点;各类青年最为一致、同时也是最为看重的择偶条件是两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葛清溪 《侨园》2011,(11):44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七月七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中,自发形成的择偶盛会。其主要内容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  相似文献   

12.
李艳艳 《学理论》2012,(28):88-89
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综合叙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有关择偶标准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择偶标准研究在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文基于2009年中国城市青年调查数据,分别对未婚青年择偶期望中的和已婚青年初婚配偶的独生子女属性进行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均更期望配偶的独生子女属性与自己的相一致,从而验证了独生子女属性"同质相吸"的假设。这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随机婚配"的假定并不成立,多数建立在"随机婚配"假定之上的关于"双独"和"单独"的估计和预测可能会低估"双独"夫妇的规模和比例、高估"单独"夫妇的规模和比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产生,富有深厚的时代特点。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因女性所处的时代、地位、身份不同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有所差异,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择偶标准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京、津、沪等大城市相继出现女青年找对象难的各种流传和议论。社会学调查证实,这些大城市中因男女婚配此例失调,导致婚配中女多于男,在社会生活中大龄女青年择偶确有困难。这种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如有,它又会引出一些什么后果呢?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今年八、九月份联合组织了全国八个大、中城市大年龄青年婚恋状况调查。笔者参加了西南地区重庆市的调查。现将调查经过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恋爱挫折感,是个体在进行正常的恋爱时,过程受阻,而产生的沮丧的情绪体验。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和偏远山区,一部分青年男女的择偶自由被粗暴地剥夺,造成了青年的恋爱挫折。据山西省左玉县李志民同志调查,从1980年以来仅在8个乡中就有128家换亲。其中范家窖村1985年有14人结婚,就有11家换亲。这些被迫与他人成婚的青年内心十分痛苦,但往往又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在挫折中有的甚至成为了阶下囚。在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指腹为婚、换婚、属相择亲、父母包办等粗暴剥夺青年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为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建立幸福美满家庭,在选择配偶时,都有一定的标准。为了研究新时期青年的求偶心理和择偶模式,我们将今年二月至四月刊登在《工人日报》和《中国妇女》杂志上的三百例征婚广告作了统计分析,以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个领域的着眼点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们最近在武汉进行了一次题为“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考察,(2)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取向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3)就其择偶标准作比较研究,包括群体内的比较和群体间的比较。 调查的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理  相似文献   

19.
金灿灿 《青年研究》2006,13(2):20-25
本文分析两国男女大学生择偶的异同,发现大学生总体择偶特点为注重精神因素,看轻物质因素,倾向于自身和对方资源互补;男女择偶模式仍然呈现传统的“男高女低”的趋势;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在意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宏源 《学理论》2013,(8):61-62
择偶是构建婚姻家庭的最重要前提;而在当今社会,公众选择配偶都会持有特定的标准体系、具体规则,无规则、无差异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以征婚广告为切入点,研究人们的择偶标准,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以此为视角,对我国当代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分层作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