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嬗变与和谐之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三十年,也是价值观念嬗变的三十年,社会转型与价值嬗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转型是价值嬗变的逻辑起点,而价值的嬗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健康转型和完美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由来已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省际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分化,其基本特征是:高收放区和低收入区的省份和比重扩大;中间收入区省份的数量和比重缩小;收入升型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工业发达地区,以下下降型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工业落后地区。由于这种收入上升和下降嬗变,使得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业不发达地区同时呈现出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较大波动,二相比,工业发达地区的省际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波动更大,这说明工业的发达程度对农民的收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最基本措是大大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一环。从村民到市民的嬗变过程,文化、经济以及制度等社会因素构成了重重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李冬慧 《探索》2020,(3):107-117
村级党组织是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的核心主体和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乡村治理实践表明,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转变,逐渐从动员型党组织、全能型党组织、引领型党组织转变为协调型党组织,目前正在向新时代统合型党组织演变。历史地看,村级党组织的功能嬗变是发展阶段变迁、社会制度转轨、工作重心转换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党组织功能与农村工作重心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农村改革的发展进程。新时代,农村党组织面临农民分化下的服务能力提升、分利秩序下的群体利益统合、治理有效下的自身组织建设等新挑战。因此,应在总结百年治理经验和顺应治理新趋势的基础上,按照"治理有效"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坚持农民利益观的治理理念,强化统合型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功能,不断创新党组织自身建设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教育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也决定了学生信任是其职业价值实现的不可或缺的软变量。然而随着现代性的行进,信任的社会情境已经嬗变,诸多不利于信任存续的社会现实精神与文化已经凸显。作为一种社会关系,辅导员的学生信任难免会遭遇现代性及其衍生的信任风险。学生对辅导员信任的主要模式将由传统的伦理型信任向现代性的理性型信任转变。辅导员须树立现代性思维,强化信任风险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赢取并呵护好学生信任,要以信任唤醒学生信任、用关爱密切学生关系、凭能力熔铸学生认同、靠开放性疏解学生疑虑。  相似文献   

6.
<正>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联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的方针政策,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从中共三大开始,逐渐意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为探索农民问题做出了艰辛的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并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观。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贾钢涛博士撰著的《嬗变与重塑:毛泽东农民教育理论和实践(1949-1966)》一书,对新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是国家与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公共服务模式经历了从“集权融合一公平至上”型模式向“解制分立一效率优先”型模式,并最终向“多元竞合一均等共享”型模式嬗变的历程。模式转型意味着其内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以及技术选择的革新。未来中国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必然是进一步重塑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能边界,实现多元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协同,对政府角色进行合理定位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海淀区东升镇下属东升博展股份社党总支是如何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实现了从农民到“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服务商”的华丽嬗变的呢?  相似文献   

9.
合作可区分为自发型合作、自愿型合作、动员型合作与强制型合作,本文从合作预期收益、合作意愿、合作发动者、合作机制以及抑制搭便车的约束性安排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继而讨论了社会经济转型与农民合作的关系,最后就政府能力建设、组织制度创新和道德建设等促进农民合作等对策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经历了提出、中断反复到重新提出的嬗变过程,其中时代性因素是其嬗变的重要因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密切关系,这对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旭  晏青 《当代贵州》2010,(2):65-66
<正>一个纯农业县的金融企业,5来以创新盘活资源、以进取成就跨越,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民富社强"的嬗变。凭着满腔真情,在服务"三农"中被广大农民朋友称为"我们自己的银行"。  相似文献   

12.
磐石市烟筒山镇党委按照每名农民党员各自的特点,根据其所掌握的技术、发展致富项目以及发挥作用的情况,将全镇1091名农民党员划分为技能型、带动型、信息型、发展型和一般型五类,在农民党员中建立了档案库,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党员提出了不同的要  相似文献   

13.
从战略高度看“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纵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一变化的历史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培育机制,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地区间存在一定差距,发展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当做一项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强化农民职业属性、加大职业农民扶持力度为着力点,造就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人才动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围绕我国城镇化路径存在激进和保守之争。要理解农民城镇化的真实逻辑,必须要从农民主位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民进城买房现象的分析发现,当前农民具有强烈的城镇化动力,其动力机制是经济发展、家庭代际关系、社会竞争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综合作用形成。然而农民在进城的同时保持了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他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持了与农村和土地的联系。这种城市与乡村的互补关系构成了农民城镇化的限度。半工半耕式的城镇化道路是当前农民的最优选择,政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韩光化  崔建国  韩允 《唯实》2012,(10):23-27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在现代化过程中,后发地区的新生代农民思想在乡土观、生活观、婚育观、消费观、就业观、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厌农"、"弃农"思想严重,注重享受、崇尚消费等。新生代农民思想嬗变对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防止农业现代化主体的流失,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新生代农民人才返乡;加大乡土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素质提升;推动公共产品下乡,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改革土地制度,形成吸纳新生代农民的规模化经营;发展非农产业,提高新生代农民收入水平以及改进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新生代农民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7.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 ,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致中国传统社会被称为宗法社会。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家族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变化 ,即在发生嬗变的同时 ,又同化新生事物。文章还剖析了嬗变与同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综观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先人们历来主张,"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伤则国贫"。我国历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闽南惠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为例,认为在新农运动中必须处理好几大关系,即财政拨款与民间融资、硬件发展与软件建设、建构型与内生型、政府主导与农民本位、短效与长效的关系。在这些多重关系中,“政府主导”非常重要,政府要有意识地通过处理好这些多重关系来提升自己的执政水平,在这场建设中强化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肖珩 《世纪桥》2013,(1):32-33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写作小说的目的。他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形象,关于鲁迅塑造的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具体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已做了有力的佐证。在研究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中的著述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是不可忽略的,然而他们在"看/被看"的底层文化传统中相互观望的复杂关系鲜有研究者涉足。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