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贵权在1999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信息经济学在国外产生于50年代末,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它于80年代中后期兴起,至今才有10多年的历史。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和广大经济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在研究范围、假设前提、立足点等方面有诸多的区别,但与公共财政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公共经济学是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财政学理论创新和经济学方法创新的需要而兴起的;公共经济学的兴起有助于现实财政问题的解决、财政学科体系的重新建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实验经济学与经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经济学和经济仿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与传统的研究手段有很大不同。本文从理论和方法两个角度分别对实验经济学和经济仿真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实验经济学与经济仿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媛 《当代党员》2008,(2):54-56
一边是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一边是堆放整齐的石砖,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干,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却把它们划上了等号。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公共经济学在国内悄然兴起,这既是中国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西方公共经济学全球化的结果。当前,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中出现了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这对中国公共经济学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公共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经济转型时期这三大特征,决定了今后中国公共经济学的发展需着重解决十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 《探索》2003,(5):51-54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达到了科学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是经济学上的一场"行为革命",也是经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本文对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并对行为经济学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劳动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新古典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涉及或参与研究的经济学家人数较多、并且研究技术和工具不断得到充实和改进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不仅囊括了就业理论、商业周期理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而且还吸收和应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哲学、政治学、行为科学、产业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妇女研究、人口学、统计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对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经济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学研究的重心和枢纽.未来中国公共经济学应该着重研究以下一些重要问题:政府、市场的边界和效率,最优税收理论与税制改革和设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和选择,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问题,收入再分配问题,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公共规制和公共定价,公共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建设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集革命与建设于一体的建设经济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到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起到了其他学说没有起到的作用。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学,是主张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经济学,而不是主张葬送社会主义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对待马克思经济学不是简单地否定和肯定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和发展的问题。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就要辩证地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集中关注其中的局限而非经院式的注释,从逻辑前提及逻辑推理的角度剖析马克思经济学的时代性和局限性,超越纯粹批判层次而注重理论构建。要通过对假设的拓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使其更具开放性,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产生的发展性的创新,其核心在于如何去创立中国的经济学,即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当前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是实现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使之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国际化特征,亟需加强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失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此外文章还提出理论创新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向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从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向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向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寻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本文对实现上述四次转变的发展过程、重大意义、影响因素及其启示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考虑的实际上是0维空间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却要在"时间-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的二维层面上展开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国的区域经济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这不仅体现在所使用分析工具、分析方法更突出了的计量化和模型化,而且也充分地反映在区域经济研究所赖以支撑的理论基础也更趋于多样化、完备化。在我国范围实现不同区域间所谓的协调,其着重点:一是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二是中国区域文化的整合并制定出与不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为了要深入地阐发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论战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揭示了中国经济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将“中国经济”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对帝国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中国农村经济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构建了“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建设产业,也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产业.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完善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应该实行教育产业化与教育福利化的有机结合;在融资方式上要为教育产业化打开融资渠道;在运行方式上要实行教育产业公司化;在准入制度上要看到民间办学是教育产业化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学30年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主题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回答中国经济要不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根本方法是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是经济学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学依附于西方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后,又依附于苏联学人解释的马克思经济学.从198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卷土重来,中国经济学人特别是中青年,越来越依附于西方经济学.进入21世纪,马克思经济学有被边缘化的迹象,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号称主流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已陷入危机.中国经济学人开始思考,欲摆脱20世纪百年依附地位,独立门户,开创中国经济学.其思路是:结合中国现实,开创新的原理.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说为出场基点,马克思经济学以阶级人说为出场基点,而中国经济学为什么不能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克服其局限性,以两类人说为出场基点呢?这样,两类人说很可能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一大核心理论,中国经济学也会因此而彻底摆脱对其他经济学的依附,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建设法治国家,农村是关键,但目前农村的法治现状极不理想,法律对农民处于虚置状态。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农民而言,进行诉讼,社会成本是极大的,高昂的经济成本使农民远离诉讼。"厌讼"是农民在中国农村现实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经济学正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但它还远不是一门严密的科学 ,在更大程度上它具有人文主义特征。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 ,它具有道德评判功能 ,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钧  施九青 《理论学刊》2007,6(11):56-61
中国经济学国际化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方向:西方经济学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影响的扩大。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不是也不能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化的结果,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取得的。中国经济学只能植根于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绝不应局限于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寻求灵感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