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志愿者作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从关爱留守儿童到服务西部计划,从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到我们需要帮助的各个角落.志愿者一直都在用他们的平凡而伟大的实践传承着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或许你就接受过志愿者的帮助.或许你曾经就作为志愿者中的一员帮助过他人,无论你是否关注过,志愿者精神与服务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服务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8-149
尘埃拂掠.未能迷蒙我的双眼。而在扎曲河谷每一处废墟上闪动的身影,就像鹰一般振翅翱翔的人们的身影。灾民、士兵、志愿者、官员,无论亡者或生者。无论他们的身影和他们身处的场景.一幕幕,无数次撞击和震撼着我的心灵。泪水自心底涌出,无数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在玉树废墟间穿行寻觅的日子.我惊讶于鲜见为失去家园、亲人而哭泣者.而那些懵懂却坚毅的玉树的孩子。都会让我们这些大人心生敬重与钦佩。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0,(6):60-60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 玉树希望少儿之家孤儿院的志愿者陀贡卓玛正在为孤儿发新衣服。地震之后她一直陪在孩子们身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四处为孩子们募捐重建房屋、校舍的资金和物资。卓玛从小因家贫受到别人的资助,长大后她一直坚持做志愿者回报社会,被誉为玉树最美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4.
玉树!玉树!     
7.1级的强烈地震突袭玉树,出摇地动;房屋倒塌。从那一刻起,无数人心系玉树,祈祷玉树,守望玉树。从那一刻起,人们对玉树刻骨铭心:玉,玉树的玉;树,玉树的树。  相似文献   

5.
32名玉树特警用双手“刨”出118名群众4月17日,青海省玉树州的一条街道上.几名特警队员在疏导交通。身后的运兵车里,一群浑身泥污的特警队员正在休整。他们是玉树州公安局特警支队的队员,刚刚用手挖出了第118位被埋群众。这支年轻的队伍.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4月14日玉树地震刚发生时。29岁的副支队长索文明就立刻从家里冲了出去,一路奔跑。他要带领队员去救人!  相似文献   

6.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6-146
作为摄影人,在全力做好一线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记录灾区并努力将灾区感人瞬间定格成永恒的图片.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被玉树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定为玉树县小苏莽乡抗震救灾工作组组长,我一边安排部署、检查指导、督查落实各项抗震救灾工作,一边用相机拍摄灾区民众抗灾自救、各路救援队抢险救灾和大批志愿者奉献爱心等动人场面,做到了工作和摄影两手抓、两不误。既将影像记录的感人事迹变为努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4-14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7.1级的强烈地震撼动了玉树大地。瞬间家团被措毁.亲人罹难.数以万计的群众成为无家可归的灾民。当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热血沸腾。强烈的愿望就是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用我们的工作为灾区做些贡献。4月15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玉树,经过了1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当晚我们抵达了玉树州结吉镇.眼前一片瓦砾废墟。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在之后一周时间里,我在灾区看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相似文献   

8.
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玉树的宁静.空军、民航班机紧急驰援玉树。从第一架飞机起飞时起,中国航油集团艰巨的供油保障攻坚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9.
在玉树灾区.处处可以看到随风飘扬的党旗、国旗。还有醒目的共产党员胸牌,为满目疮痍的灾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给受灾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希望。玉树地震发生后.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通过“亮明身份”,树立形象,接受监督,成为受灾群众的“贴心人”。“看到旗帜.就知道党和政府会管我们的”玉树地震发生以后.省委组织部安排党员干部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的同时.14日连夜购买和赶制310面党旗、100面国旗和330面印有“党员突击队”、“党员救援队”等标志的红旗,于15日一大早送往灾区。  相似文献   

10.
感谢信     
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的广大救援人员、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全州抗震救灾的紧急关头.党中央、阐务院、全国各族人民及社会各界心系灾区.情牵藏胞。及时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伸出援助之手。送来真挚的爱。千里驰援、生死营救。创造了战天斗地的奇迹.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歌。各方各界的无私帮助,  相似文献   

11.
7.1级的强震.使美丽的玉树成为一片废墟,2000多个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这是一次被称为世界上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山还在摇.地还在动,但向玉树集结的号角已然吹响。一批热血儿女在第一时间赶赴震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报道。他们就是中国记者,用笔、用心、用情、用爱。记录历史,传递希望,点燃爱心.凝聚力量,向世界展示一个经历重大灾难考验的民族。有着怎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2%,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下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总人口25.2万,其中藏族占97%,以牧为主。由于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玉树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目前,有4个县为国定贫困县。虽然近几年来,玉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到1999年末,全州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仍为倒数之列。  相似文献   

13.
玉树地震灾区结古镇。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疗救治点。连日来活跃着一个“康巴汉子”的身影.他不停地在受灾群众与救治官兵间穿梭。他叫扎西江才。玉树地震前,他的身份是玉树县人民法院法官:地震后,他成了一名“编外救援队员”。  相似文献   

14.
玉树地震后.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命救援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地展开。但山体发生滑坡.数量巨大的塌方、落石堆积到公路上。通往玉树的公路受阻。公路交通是这场大救援的生命线.紧急关头.青海玉树公路总段总段长韩进辉带领玉树公路总段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协作,拼搏奋战.用最短的时间抢通了国省干线公路.全力保障了抗震救灾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5.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1-141
4月20日,先是雪,后是冰雹,结古镇是一张黑白照片。从体育场出来。经过一片废墟.废墟上的藏獒眼神哀怨,昔日的威猛已去?我站在近处凝望.藏獒起身抖落交加的冰雪,举目四望。此刻。废墟连着废墟,空旷接着空旷。从玉树回到西宁后.很多场景像是幻灯片一样再现我的脑海。在灿烂的阳光下。也在夜半的梦境里。我深陷对生命的感怀,那种沉重挥之不去。如果说玉树之行。有些许的安慰,而更多的是不断滋生的自责。做为一名记者,采写当然也是在工作,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中国青海玉树。一场7.1级大地震,震碎了三江源头宁静的黎明。 灾难就是人民子弟兵出征的命令!天南地北,空中飞越,地面机动……三军部队向玉树地震灾区风驰电掣,开进、开进、开进!  相似文献   

17.
他们居住在世界上不同大洲.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而此刻,他们却将关爱的目光共同投向一个他们大多未曾去过、甚至很少听说过的地方——中国玉树。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一件件慰问信函、电报从世界各地飞向中国,一则则灾情、救灾报道聚焦震区.一份份跨越大洲大洋的真情关切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地震灾难中,人类凝聚起来的守望相助.带来国际社会的支持.传递着世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8.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玉树地震后.乌兰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情系灾区,迅速行动。积极支援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人间真情,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县委的呼声:“尽全力帮助灾区人民!”地震发生后.乌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县直各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乌兰县支援玉树州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县支援玉树地震灾区有关工作。县属各镇各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玉树抗震救灾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后,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玉树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州各族群众坚定信念、振奋精神.艰苦奋斗、重建家园,凝聚起夺取灾后重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0,(10):40-40
中央电视台为支持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举办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截至节目结束时,共募得善款21.75亿元,超过了2008年央视汶川地震募捐晚会募得的15.44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