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慈溪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村(社区)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新市民统战工作、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镇(街道)统战社团组织建设,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取得了实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构筑大统战工作格局为核心,以统战组织队伍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统战工作社会化是统战工作科学发展的体现。当前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相关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社会载体功能没有完全体现;方法手段亟待创新;社会化保障机制亟待完善。为此,需要构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更新理念,优化统战环境,发挥新联会的载体作用,构建工作保障机制,创新统战方法手段,构建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将新的社会阶层有效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3.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兴领域。以社会化方式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统一战线在传统方式基础上的一大创新,是适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特征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单纯依靠行政推动带来的不足。从行政化到社会化是统一战线在追求"一致性"基础上,对统战工作方式方法"多样性"的大胆尝试,必然带来工作理念、格局、范围、方式等诸多要素的重大转变;针对这种转变,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思维体系、引导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统战工作在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统战工作要不断加强以组织领导机制、渗透结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检查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为着力点的统战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以增强其生机和活力,不断提高统战工作在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适应能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呈现对象扩大、领域拓宽、重心下沉、方法多样等特点,统战工作社会化趋势日渐明显,"小统战"变为"大统战"。近年来,浙江义乌、兰溪等地统战部门,根据统战工作社会化趋向,积极探索实践,推进统战工作社会化体制创新、改进工作布局、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党政、商会组织和个体企业之间,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既是国家统合企业进行利益整合及其表达的内生性机制,又是承载着党的统战理念社会化的代理型组织机制,也是直接承担政府职能转型的社会组织机制,商会在三方互动结构关系中发挥着媒介作用,统战工作要向商会组织有效覆盖,需要在商会内部治理、党政与商会互动、商会与企业互动三个方面厘清制约因素、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以商会为载体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统战工作实践,进一步探索统战工作向商会有效覆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统战工作在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以组织领导机制、渗透结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检查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为着力点的统战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统战工作在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以组织领导机制、渗透结合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检查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为着力点的统战社会化运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组合,国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即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这些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日趋社会化。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是当前统战工作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和具体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必然选择。在积极构建大网络、大媒体和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问题,就要紧密结合具体实际,找准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建设好基层统战工作社会化的新机制,努力提高基层统战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油田社区做好统战工作,不仅是党组织赋予的重要职责,更是履行好社会管理责任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油田社区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适应油田社区社会化管理的新趋势,为统战工作创造良好氛围;三是要正确把握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统战工作顺利开展;四是要把握契机,丰富内容载体,促进统战工作纵深推进;五是要健全组织,完善措施,形成统战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性,但先进性并不等于阶级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中,体现着时代特征。党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制定正确政治路线和具体纲领来体现。党的组织路线服从、服务于政治路线。不同历史时期党员的标准、党员的成分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将思想建设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民法物权内容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民法相衔接的<物权法>的制订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广大学者对此各抒已见,而其中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也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和科学地为共和国的发展选择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引领共和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网络中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适合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具备的特征和当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20.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