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体现了布依族各类艺术精华 ,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本文通过对布依戏的戏剧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试图挖掘出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和外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民族学、戏剧学及民族戏剧学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着重介绍了布依戏的戏剧艺术形态,并对布依戏这一少数民族戏剧的源流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对布依戏产生、发展、繁荣、衰微和新生做了历史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布依戏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布依戏初探     
布依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戏曲的又一瑰宝,正在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有关专家潜心研究的兴趣。 布依戏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布依戏历史沿革及现状的了解;离不开对于布依戏流传的基本原因的探索;离不开对于布依戏的潜力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当然也离不开研究者之间进行必要的商讨。 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文中谬误,伏乞指正。  相似文献   

4.
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现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侗戏应该怎样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个问题,不仅250多万侗族人民关心,而且许多热爱少数民族戏剧的汉族老大哥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同志也很关心。有人认为“侗歌剧”是侗戏艺术的“发展趋势”,笔者则认为侗戏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走自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6.
侗戏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传播阶段、繁荣高潮阶段、困惑阶段和在新时期里出现的探索革新阶段。关于侗戏各个历史阶段的划分,也许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为了使侗戏这朵艺术山花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放出更加灿烂的芳香,本文就侗戏各个阶段的划分,谈些浅浮的意见,以求得同仁们的指正。 萌芽阶段。萌芽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年)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侗戏鼻祖吴文彩先生创编的《李旦风姣》和《梅良玉》。最有成就的侗戏作家首推吴文彩先生。  相似文献   

7.
侗族文人吴文彩(1798——1845)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立侗戏,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侗戏发展缓慢,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侗戏要改革,侗戏要发展”己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侗族人民的共同呼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顺应侗族人民的要求,于八四年八月举办全州首届侗戏调演。为了参加全州侗戏调演,我们整理改编了已故侗族戏师杨成林创作的侗戏《丁郎龙女》,并在改革的道路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流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畔的布依族人民的戏剧样式——布依戏,于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调演荟萃时,方为人们耳闻、悦目。 似星罗棋布洒于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会演或民族戏剧调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玉堂春》,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有戏否?众说纷纪。布依戏怎样形成、源于何地?见解各异。 在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如何认定一个民族的戏剧文化,我自感孤陋,不敢妄言。本文仅就布依戏源流及形成因素,谈一孔拙见,以求匡正。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争议,首先在于对什么是戏曲,怎样界定戏曲的形成,在概念上、认识上存在着异议。 何谓戏曲?前人云:“‘戏’者,以虚中生戈;‘曲’者,音乐也”。王国维云:“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些定义,包容了戏曲的基本特征;以演员为中心,广泛地调动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项艺术和技艺的表现力,成为众体兼备的综合性艺术。 确定了戏曲定义之后,又怎样来界定戏曲的形成呢?我认为:凡最早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剧种,就标志着戏曲的形成。反之,只含有某种戏剧因素,某种戏剧动作,只能视为戏曲的孕育或刍形;凡最能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或艺术表现上高度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生活过程,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更远离物质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1.审美文化教育的作用。首先,审美文化教育是价值取向建构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使得社会运作的机制趋于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得社会产品趋于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技术作为人的工…  相似文献   

11.
客家先民,驻足赣南,垦荒种茶,在长期劳动生息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自己喜爱的赣南采茶戏。客家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需求决定着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客家人的兴盛与变迁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与发展。彩茶戏与客家人相依为命,繁衍发展。  相似文献   

12.
蜡染工艺是我国民间印染文化的一枝奇葩。任何一个在地球上能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都努力在劳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创造自己的艺术文化,去弘扬自身的心理内涵、审美情操与民族气质。 居住在贵州境内的苗、布依、仡佬、水、瑶和革家等少数民族,都传承着自古以来的蜡染、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而且越发繁荣,风糜中外。故贵州素有“蜡染之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13.
庆元菇民戏     
文河 《今日浙江》2010,(7):58-58
在浙南山区,流传着一个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种——菇民戏,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和庆元社会生活的土壤里,艺术地演绎着山民从事香菇生产的劳动生活,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成为浙南山区一枝灿烂的文艺山花。  相似文献   

14.
试论侗戏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一般说来,这种特性是本体所独有的,与本体以外的其它异体特性不相雷同。否则,即不为个性,而成共性。 侗戏作为一个民族戏曲剧种,与其它兄弟剧种一样,自有它的个性特征。如戏剧题材、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自古以来,有苗、彝、布依、、侗、水、仡佬、土家、瑶、壮等十几个民族的先民,在这片地域上生息繁衍。汉族自唐宋以后逐渐迁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文化,他们同各少数民族一起开发贵州这块荒芜之区,共同创造了贵州的文化,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共同创造着贵州的历史。 本文拟就汉族人民在贵州文化开发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谈一点粗浅之见,以就正于方家与读者。为叙述方便,分以下3个方面论述:一、教育与学术;二、文学与艺术;三、风物及其他。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之所以被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弄清这些问题,对在校园开展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闫大卫 《理论月刊》2003,(10):84-85
长期以来,我国在音乐艺术的育人模式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本文着重从艺术对人的审美、感知、鉴赏、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艺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傩风很盛。我省众多的专家、学者,为此而写出了一批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贵州省有关民族的傩文化,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但在研究中,有少数同志由于调查了解不够,其论述不免也有偏颇之处,如《布依傩戏探秘》一文。(以下简称《秘文》。见《贵州民族研究》90年第一期)。对于傩文化,笔者纯属门外汉,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生活在黔西南地区近甘年,因工作之便,曾对有关史料和布依族的有关传统文化,有过一些接触。从争鸣的目的出发,笔者不揣冒昧,借此也谈谈“布依傩” 与“布依戏”的问题,并对《秘文》的某些引证和举例,略陈拙见,敬祈指数。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有七百四十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水、彝、仡佬、回、壮、瑶、满等。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自然环境的差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苗、布依、侗、水等民族中,又有大致相同的“不落夫家” 的习俗。这一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素质。正如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育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使初中思品课程实施美育教育成为必然。作为思品教师应该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学科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自觉地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一、揭示学科美的特性,注重美育意识培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