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安娜 《法制博览》2010,(10):54-54
世界上有很多以热情、友好而著称的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来中国之前,我便听说中国人很热情、很善良,相处起来十分容易。当我真的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和生活后,我更是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心与真诚。无论是去超市购物,去餐馆吃饭,还是去银行办理业务,我这个“老外”总能得到格外的照顾与帮助。从汽车司机、超市收银员到学校里的同学,几乎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热情,甚至有些热情得让我受不了。  相似文献   

2.
来信     
《南风窗》2012,(16):12-12
《南风窗》上的某些文章,其思考的深刻和敏锐确实让人感叹,但作为一个工作于基层的教师,我又常觉得,这些文章对于中国百姓而言过于深奥,难用于实际。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校长半年的公务招待费可以达到4万多元,这并不能引发学校教师的反感,更别说反抗了。据我观察,如果没有上层力量的推动,中国百姓还真没有力量推进民主的进程。至少会非常漫长。民主其实很容易,中间的困难主要不是源于利益集团的阻力,更多是源于决策者和设计者的思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武宝生 《法制博览》2010,(18):55-55
我在美国探亲时,住所旁边就是一座小学。不同肤色孩子的歌声和笑语,常常在我的耳畔回绕。 侄孙女贵贵就在这座小学读三年级。 那天放学回家,贵贵给我带回一封信,说是她们学校写给我的邀请函:请我在方便的时候为该校三年级的美国娃娃们讲讲“中国故事”。我说我不会说英文。贵贵说,她可以当翻译。我说,那就试试看。  相似文献   

4.
来到澳大利亚后,我第一次工作的学校便是TEFL,我在这里度过了来澳后第一段光怪陆离、甜酸苦辣的生涯。 在TEFL找到工作,主要是因为我在国内时便认识它的校长林先生。那时林先生带着我后来的同事K,正住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招揽中国学生。当时我在广州当记者,受朋友之托去采访林先生,同去的还有晚报、电台电视台的几位记  相似文献   

5.
边境线上的教育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3月,13岁的魏正香又回到了两年半前就读的“拉影小学”。此前,她曾离开这所距中缅边境几百米远的中国学校,转赴跨境几百米远的缅甸学校念书,原因是其母觉得后一所学校的开销低得多。 “我很高兴魏正香又回来了,”女教师岳小焕说,“希望她不会再离开。” 穷孩子出国念书  相似文献   

6.
来到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伊甸园的新西兰读语言学校,尚在兴奋之际,意想不到的事儿便接踵而至。我被“转手”了所谓的学校,就是租用大厦的一个房间,房间被隔成4块:一块是过厅,一块用于摆放复印机,一块是老师办公室,一块是我们的教室-一个仅能容下7个座位的教室,这就是我的学校! 而学校的校名与我在国内所报学校的名称根本不符,迫究才知,我原来报的学校只有招牌而无师资  相似文献   

7.
正在八十年代,中小学老师比较奇缺,很多识点字的人都被村里请去当老师了,中国也就多出了一个教师名称——赤脚老师。就那样,老师依然不够用。尤其山里学校的老师就更紧缺,甚至连课都开不了。为解燃眉之急,北京市教委从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中招了1300名中学教师,我有幸被录取了。为此,我怀着为山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毅然决然地放弃去县城三中的机会,来到了距城120里的山村学校——冯家峪中学。这座中学四面全是大山,抬头望,四周一览无遗。整个天空也就巴掌那么大!十八岁的我,刚刚脱下校服,还没回味清  相似文献   

8.
原菱 《工会博览》2010,(11):28-29
郑丹娜告诉记者:“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不仅仅是爱和教育智慧,最重要的,是学校这块肥沃的土壤,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班主任这项工作琐碎,负担重、压力大,人所共知。学校是靠什么能够让这支班主任队伍稳定下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有效地促进学校建设的呢?  相似文献   

9.
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是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死了一个人,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的  相似文献   

10.
编辑叔叔阿姨: 上个星期的一个下午放学时,我背着书包独自走出学校大门,就在我将要拐进一条小路的时刻,突然,两个高年级的大哥哥出现在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