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应激事件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本调查利用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的《SCL—90量表》为工具,以864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各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穆竞  王艺容  龙文静  杨阳 《学理论》2011,(20):45-46
通过以65名孤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我描述问卷(SDQ)、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调查,探讨孤儿的社会支持、自我意识与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检验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孤儿的社会支持、自我意识与健康水平在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女生比男生在健康水平中的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高。在线性回归中,自我意识中的一般自我概念对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支持视角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因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等方面诱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而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心理健康和生活事件之间重要的中介因素,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校作为贫困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从经济支持、文化支持、交往支持、参与支持等方面向贫困生提供支持资源,从而优化贫困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医院青年护士群体的调查,试图发现作为非弱势群体的普通职业女性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支持现状。包括:她们需要哪些社会支持?从何处获得所需的社会支持?这些社会支持具有哪些结构性特征?以及未来何在?  相似文献   

5.
再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和社会作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主体,通过积极、正确的社会调适,缓释下岗失业人员的不良情绪,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CMI量表对不同生活环境中男女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有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之中:价值观念混乱,道德规范失范,生活方式多样,文化模式不一,所以,“世风日下”。于是,描述我们社会的过激与失范,抨击世风日下,指责青年人的叛经离道,成了一种无奈的社会时髦。 作为社会中最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呈现出完全不  相似文献   

8.
企业下岗职工的心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现在的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欠佳等原因 ,在原企业没有工作岗位 ,且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但仍然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统计资料表明 ,截至到 1 998年底 ,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为 6 1 0万人。到本世纪末 ,预计每年还将新增下岗职工30 0— 40 0万人。“下岗”对每一个职工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下岗前 ,工资有人发 ,福利待遇有人给 ,生活得稳定、踏实 ;而下岗后 ,工作没了 ,工资没了 ,更谈不上福利待遇。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 ,下岗职工的心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他们有的悲观失望 ,忧愁焦虑 ,消极地…  相似文献   

9.
作者将“下岗”人员中的“弱者人员”突出界定出来,以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对于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诸多难点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一、青年、地位不确定性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把青年期作为一个不同领域里的垂直流动持续不断的地位转换时期,是研究青年的方法之一。那种流动常常能产生出意义深远的结果来。在成就取向至上的现代社会里,青年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kreutz,1974),这一过程意味着成人的职业性地位被更年轻的一代所继承或所占有。青年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代际向上流动的希望;一是向下流动的危险性。在诸如教育、专业或职业、收入之类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传统的地位方面,更是如此。出于对成就取向至上的社会的理想化自我认定,社区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依据的,不是既定的社会出身,而是个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带动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又一次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准备围绕社会实践的目标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促成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这是工业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在工业化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要求。目前,全世界都在工业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目前也毫无例外地在迈向现代化。这即给青年提出新的要求,又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强烈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在工业化以前,本没有“青年”这一概念,人生的历程中从儿童径直过渡成人。自从人类进入产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客观上迫使劳动  相似文献   

12.
一、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看小城镇青年工作的地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以青年为主体的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将有二亿多富裕劳动力离开土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82年的20.8%上升到本世纪末的38%。受种种条件制约,大中城市不可能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基本指向,唯有小城镇,才是吸收和消化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的主要承受地。目前全国已有建制镇逾万个,比1978年增加8000多个,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乡镇企业。而到1986年底,全国的乡镇企业职工约8000万,其中80%是青年。可以肯定地说,  相似文献   

13.
现代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是现代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学湖、同性恋、朋克、吸毒、婚前性行为、暴力及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都为现代社会所关注,并且一般都被认为是越轨行为或者社会病态。应该指出的是,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著作中,并没有把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加以区别,而是笼统地称为“越轨”(参见W·巴克《社会心理学》1977年,井上惠美子《现代社会心理学》)。我们以下的分析将会说明,将现代青年的越轨行为与社会病态区别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多阶层、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状况无一不制约或推动青年的发展。因此,在青年与社会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协调关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青年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理论思考:“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想主义的主题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青年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及在具体的城市生活过程中所依赖的社会支持网进行分析,指出了青年农民工群体的正式社会支持网及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的特点,并分析了二者与青年农民工群体能否实现城市融入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支持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公正为理念的社会政策对于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状况、提升社会地位、融入主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在市民化的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迫切需要社会政策支持。构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树立正确认识、完善社会政策内容、规范社会政策决策程序、培育社会政策行动主体。  相似文献   

17.
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的关系。采用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对300名具有农村户籍的青年外出打工者进行问卷调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发现自我效能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性别的青年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青年农民工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青年农民工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年问题将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以空前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的经验证明:青年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通过政策的调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青年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青年不仅属于未来而且属于现在——由于缺乏完整的科学统计和研究,不能对青年一代作出结论性的科学概括——对支配青年发展过程的趋势和规律往往发现得太晚——是考虑建立国家青年事务委员会和国家青年问题研究所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青年社会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基本特征描述 80年代的青年社会参与,呈现与改革开放之前十分不同的面貌,具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征。 1、青年的参与意识高涨。 80年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造成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变化,意味着大一统的、同质的社会和文化逐渐分化、解体,形成一种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和文化,并形成与之相应的新的价值准则、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其积极的成果之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