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4 毫秒
1.
蔡永飞 《团结》2009,(1):21-22
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简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简称.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一。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卷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创立起来的,在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如何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法律化。在目前条件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法律化首先是宪法化。要通过宪法,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中共所提出的实施这一制度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参政地位进行确认,明确规定各党派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对人民政协的组织、活动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进行原则规定。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我国各民主党派是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基本方针。这些科学而又符合当代  相似文献   

5.
陈喜庆 《团结》2011,(6):6-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探索形成的重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必须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吴革 《团结》2006,(5):20-2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立法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创新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有重大发展,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包含不同层次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制度部署及其实践将有助于增进国际国内社会对这一政治制度的认同,将会促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胜利召开,江总书记在会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0.
张美娥 《理论导刊》2006,1(7):53-5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世纪、新阶段,研究、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发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也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1.
所谓非对称性政党制度,是指一国内不同政党并非是势均力敌,也不是轮流执政,而是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不同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非对称性状态。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称之为非对称性政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制度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中,参政党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就必须加强参政党建设。无论从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的理论逻辑抑或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来考察,参政党建设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智慧、和合智慧、包容智慧,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内在优越性,实现了群众根本利益与群体特殊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政党关系的非对称性和谐、实现了通过政党协商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克服了垄断型一党制和竞争型两党制、多党制的固有弊端。作为和谐型多党制的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着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否更加巩固和继续发展,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更加巩固和执政地位是否坚强有力。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确确实实地落在实处,达到通过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实现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产生于中国土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成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征淡化了长久以来政党制度的"管理"倾向,凸显了"治理"特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主体多元性、过程协商性和实践合作性等治理特征,使得多党合作的治理效能得以真正发挥,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府际管理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群政府间合作困境是困扰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问题.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在一体化过程中,政府间合作受到政治绩效竞争、政府"经济人"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府际协调与合作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但是,经济一体化、上级战略和惠民效应等因素又将继续形成动力,客观上要求政府间形成可行的合作机制,破解当前困境以带来城市一体化的共惠共利.运用府际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政治行政体制的特点,提出以构建政务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信息环境为基础平台的网状政府合作模式,其中特别强调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制约政府的毁约和不合作行为,要求政府间合作项目必须由以"法规、监督、激励"思想为核心的制约制度来保证实施.这种合作机制是解决当前省域内城市群政府间合作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在不实行政治和行政一体化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群公共事务的合作,并且降低不履行契约和不合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顺应当前的行政民主化浪潮,政策执行中引入对话协商,即公共对话式政策执行,代表了政策执行领域的一种对话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公共对话式政策执行的支持性维度包括:动机性维度——利益偏好,保障性维度——行动与信任合作,政治性维度——话语民主,情境性与能动性维度——社会建构。这些支持性维度与公共对话式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促进作用,共同推动实现政策执行过程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公共对话式政策执行这一议题是一个初始性研究,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与分析的问题,但公共对话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表明其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认为,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长期以来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政治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本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化后发国家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对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一种超越,而将人民代表大会视为民权机关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本就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建设起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危机推动加利益驱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何以会发生,又何以会持续?这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生和持续机理,需要研究政治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政治改革的动力机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笔者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orrower ‘ownership’ of reforms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ccess of refor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ownership is the nature of public–private relations and consultation with interest groups. Yet participatory reform must overcome several political dilemmas, including problems of credibility, collective action,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orms also affect the possibilities for participation. Democratic governments interested in making policy reform more participatory and presumably more sustainable can draw on several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selective use of incentives and compensation, public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capacity building in society,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consultation, and political sequencing of reforms. These strategie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eign aid agencies who often fund reforms. They suggest that donors need to recognize the political rationality behind cross‐payments and spending to maintain important constituencies; that political sustainability may require reform sequences that are out of step with current orthodoxy; that policies ought to create winners before creating losers; that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will require much more time in achieving consensus; and that outside actors need to refrain from intervening too directly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by throwing their support behind particular interests.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全球抗疫防疫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历史影响的疫情政治经济学创举,为迈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新历程作出新的诠释和导引。启迪人们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经济格局、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什么样的大国关系,乃至最终归结于什么样的中国未来。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与危机,导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并为中国引领新型周边国家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实践中凝练的抗疫成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夯实了基础和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周边地区的融合区和重启的首要之地;中美大国关系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大国关系稳定,周边国家的关系才可防可控可稳。严峻的全球疫情使人类愈发强烈感受并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不是缥缈的理念和抽象的概念,每个国家的利益和命运已经与世界相互嵌入、环环相扣。东亚国家在疫情挑战面前选择了团结合作与同舟共济,RCEP的签署必将为促进东亚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必将增强区域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