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作形势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白天到乡镇上班、晚上回城的乡镇干部和干部群体,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走读”干部。基层干部群众对“走读”这种工作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极为不满,强烈要求狠刹这股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2.
辛江 《廉政瞭望》2009,(6):60-61
嗜酒许世友:“不喝酒宁死” 许世友,大将。应该是众多开国将军中最能喝酒的,行军时挑夫担酒,打仗亦豪饮不误。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缺文化,说怪话,爱喝酒,脾气大"似乎成了乡镇干部的标准画像.一些乡镇干部也对此默认,"农村情况特殊嘛,不豪放一点无法和大伙打成一片,至于文化低点倒没啥."  相似文献   

4.
吐不出昨晚喝的酒,老张便戒了酒。喝了三十多年的酒自此却一滴也不沾了。法官老张,在黄河岸边一法庭工作,爱喝酒。老张性情耿直,他喝酒很讲原则,从不和当事人及讲情的人喝酒,也不和沾酒就醉、耍酒疯的人喝。更不喝蹭酒,逢场他不买酒必买菜。  相似文献   

5.
一是大吃大喝。许多乡镇干部也往往把喝酒“够不够意思”当成衡量彼此间交情深浅的重要标准。一些候选人抓住这一心理,邀请有选举权的代表,在酒桌上结交朋友,联络感情。  相似文献   

6.
赵亚兴 《奋斗》2004,(3):55-56
有些乡镇干部。确实有一些缺点,比如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作风漂浮,还有的沾染了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有首民谣也这样说:“下乡围着车子转,隔着玻璃向外看,村长家里喝顿酒.拍拍肩膀说再见”。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时,贵族间盛行决斗前,双方喝酒要互换酒杯,以证明酒中无毒。在饮酒前,两人还要把各自酒杯里的倒给对方一点,然后再一饮而尽,久而久之,传袭下来,喝酒时非要碰一杯才算有礼貌了。“碰杯”的由来  相似文献   

8.
孟亚生 《学习月刊》2010,(19):47-48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国人对酒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无酒不成宴”已成为一种习俗.近年来由喝酒伤亡引发的官司屡见不鲜.法院判决也五花八门.有的判请客者赔偿.有的判同桌酒友赔偿,甚至有的判酒店赔偿。  相似文献   

9.
大大小小的干部——俗称“当头的”,为了“工作需要”、“人际交往”,不免时常参加各种公宴或私宴。“无酒不成席”,何况咱北方汉子热情、实在、豪爽,习惯于劝酒且劝得很有“水平”,于是乎觥筹交错,热情洋溢……酒精(久经)考验,酒后百态。喝酒人难免说出些不该说的话,做出些不该做的事,发生些不该发生的悲喜剧。“多吃菜少喝酒,听老婆话跟党走”,这句诙谐的顺口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病逝于南京。正寝入棺时,家人执意把两瓶茅台酒作为陪葬,以示他对酒的喜爱。一生之中嗜酒如命的许世友留下了许多喝酒佳话。美酒抵雄兵许世友一喝成名许世友爱喝酒,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那时正值军阀混战,他的故乡大别山区常遭兵燹之灾,因此极盛行喝酒、练武之风。许世友所在的童子团,教他们练武的是何票玉师傅。何师傅爱喝酒,屁股后面常挂个酒葫芦,有时也让孩子们尝尝鲜,这样一来二往,许世友才知道酒为何物。后来,许世友到少林学艺时,其师高义老僧又是少林法师中有名的“酒罐子”,于是练功、喝酒成了师徒的真正嗜好…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酒     
<正>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恩来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周家是官宦人家,其祖上许多代人都以师爷为职业,然后步入官场。当师爷也好,做了官也罢,都少不了与人交往,而在交往场面上都得喝酒。此外,在淮安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平民百姓家,在一年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长辈都会劝儿孙们喝酒,哪怕孩子原来不会喝酒、甚至是滴酒不沾的。这样,生长在淮  相似文献   

12.
盘点幸福     
宾炜 《党课》2008,(9):107-108
有一位老同学,似乎上辈子跟酒有仇,滴酒不沾,不论是谁劝酒敬酒,一概以饮料代之。所以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预先照顾他一瓶饮料。他爱人是个教师,两人结婚后七八年,一直怀不上孩子。后来终于千辛万苦地怀上了,在医院生了个女儿,把孩子抱回家的当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非要约我出去喝酒。我去了,他果然真喝酒,而且是一人一瓶“对吹”。我劝他少喝点,他不干,说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这事,他已经把这种幸福憋了好几天了,一心就想着好好喝一顿酒。  相似文献   

13.
防汛抗旱、村道管养、烟叶生产、劳动力转移、果树病虫害防治……据《半月谈》报道,湖南省部分地区一些乡镇每年要与上级党委政府签订二三十份责任状。不少乡镇干部反映,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一些责任状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放任各种责任状“满天飞”,势必造成基层干部忙乱不堪、无所适从,甚至带来浮夸虚报、数字造假、报喜不报忧等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4.
酒为人饮,人为酒醉。酒有高、中、低度之别,饮酒者也分酒民、酒徒、酒官三类。“民”乃平民,酒民实为广大民众;“徒”则多指有劣性之人,但酒徒并非暴徒,仍是指那些恋酒、嗜酒、贪酒的寻常百姓;“酒官”则与上述两类不同。官就要管,虽是民的公仆,但行使的权力与民不同。酒官又不同于一般的官,专指那些因权力而喝酒的官。他们或因职责需要而不得不应付酒场,这不同于贪杯恋盏的酒徒;或因别人需要他们的权力而被捧为座上宾,这又不同于自斟自饮的酒民。 酒民、酒徒、酒官皆沾酒字,而喝酒无非是把一种液体倒入口里,纯属个人行为,无须他人教诲。但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南阳市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吃喝风”、“走读风”、“浮夸风”问题,作为边查边改的重要内容来抓,收到明显效果。硬起手腕刹“吃喝”。针对基层“吃喝风”屡禁不止的现象,市委书记马万令在市、县、乡村干部会议上下达“禁酒令”,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13个县市、区普遍制定了“同城不招待,下乡工作餐,取消村级招待费”的硬措施,明确规定单位之间不允许用公款互相宴请,县市、区部门下乡工作一律到乡镇机关食堂就餐,不准喝酒;乡镇干部因公下村一律到乡镇农经站领取餐票,到群众家吃派饭…  相似文献   

16.
尚志发 《奋斗》2006,(5):59-59
酒,嗜酒,狂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俄罗斯人那样钟爱饮酒,那样淋漓尽致地张扬自己酒神式的人生风格。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对前来劝他信奉伊斯兰教的使者说:“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活不下去”。伊斯兰教不许酗酒.于是大公选择了可以喝酒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17.
一是乡镇干部的理论素养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不相适应。在稳定和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中,一些乡镇干部还存在种种不适应:一是学习政策不认真。有的乡镇干部对待学习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再加上对乡镇干部的学习指导、督促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不透、把握不深,对市场经济、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政策观念淡薄,上级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机关化、工作方法简单化、工作标准一般化的问题,使乡镇干部岗位下移、服务前移、作风转变,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温县县委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狠抓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积极探索乡镇机构改革后的工作新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在乡镇干部中推行“三联定责”的工作意见》,选派乡镇干部进村担任“乡镇驻村特派员”,协助村“两委”搞好村级事务,有效转变了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禹永财 《党课》2013,(15):35-36
湖南省怀化市在乡镇干部中开展“一人学一技”活动,引导乡镇干部以真本领服务群众,构建起乡镇干部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因其能为佳节吉日增添喜庆的色彩,又能在人际交往中营造温馨的气氛,故历来为各阶层人士所喜爱。很难设想,没有了美酒佳酿,我们的日子将是怎样得缺滋少味。然而,跟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酒,“既有水的形态,又有火的性格”。它在给人们以精神愉悦的同时,又常常会露出“恶”的一面,致人失德乱性,给嗜好者招来种种祸患。这些年,随着喝酒之风日盛,以酒引发的治安、刑事案件亦日渐增多,这正应了晋人葛洪《抱朴子·酒诫》篇所云:“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