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学、失业和失管的社区青少年群体不仅是犯罪高发人群,而且其受到不法侵害的几率较大。本文从被害人学视角出发,围绕社区青少年犯罪被害性、社区青少年被害预防和社区青少年被害援助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犯罪发生,有犯罪便有犯罪被害人,由于受到犯罪侵害,他们都要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些损害不仅可能会使他们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可能使他们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以至于难以恢复到他们受害之前的生活状态。而国外有很多国家已建立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来保护被害人。本文作者结合2002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呼吁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国家补偿制度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刑事审判中,被害人谅解符合刑法谦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相契合.被害人谅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主体系特定的刑事被害人、对象是犯罪人或犯罪行为、做出的时间具有一定阶段性,并须产生相应法律后果.作为量刑情节,需具备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形式要件、时间要件等.  相似文献   

4.
犯罪被害人学是20世纪仍年代脱颖而出的一门新兴学科,对犯罪黑数问题的解决、犯罪原因的深化研究、司法公正、犯罪被害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犯罪预防的“平民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犯罪被害人学的五个主要理论范式,被害性理论、个人被害因素理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日常活动理论、被害人化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是对轻微刑事犯罪案件的一种新的解决方式,是刑事司法体系中新出现的一种恢复性的司法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对话、协商来解决刑事案件,这样既能很好地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又可以给加害人改过自信的机会,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并且防止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更加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特征等理论问题着手,全面分析了刑事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期以来,国外倍加推崇的恢复性司法理念和具体方案不仅引起我国法学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而且一些基层司法机关还展开了恢复性司法本地化实践,其中在少年司法领域尤为活跃,为此,有必要围绕恢复性司法来深入探讨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义是司法的灵魂。恢复性司法在处理少年犯罪实践中的尝试,为我国应对严峻的少年犯罪开辟了新的思路,但对恢复性司法存在的误读,也引起了人们对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正当性的质疑。恢复性司法与传统报应性司法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所体现的兼顾多方利益的实体正义与多方参与的程序正义,对落实“双保护”原则及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让我们相信构建具有中罔特色的恢复性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女性涉淫被害之过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过错,在我国曾经是理论研究的禁区,似乎一谈被害人过错,就是为“犯罪分子开脱罪责”,其实被害人学的鼻祖门德尔松很早就提出过“刑事伙伴”(Couple Penal)这一术语,来说明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犯罪案件本身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司法是当前少年司法理论的一个热点讨论话题,也是少年司法实践探索中的新举措,由于理论尚不完全成熟,很多问题没能形成定论,而且相对缺乏现行法律的依据,因此,司法实践中的探索大多还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能形成突破,制约了该举措在实践中的引入。本文试图从恢复性司法的基本内核入手,分析恢复性司法的最本质的内涵,找出实现其本土化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深入分析司法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正确的实现路径选择。本文认为将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必须严守法律底线,需要树立新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理念,需要形成司法一条龙的配合机制,将审前社会调查纳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中,需要着力构建当事人之间进行对话的机制,需要适度推行行刑社会化,需要加强与理论界的合作,需要争取立法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探索中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分别通过对一般刑事案件和死刑案件,对被害人近亲属司法救助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害人近亲属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在人文情怀和法制完善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应该被广泛推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少年司法重构过程中,对"国家亲权"法则的适时借鉴与引入有必要进行认真比较与全面分析。适用时,应严格把握"国家亲权"法则于少年司法的本土化运作,一方面需要要与"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合拍,为问题少年提供必要关爱;而另一方面,仍应通盘考量被害人与社区利益、未成年人特殊利益间的冲突与协调。在此基础上,"国家亲权"法则还应与"亲权"法则相互映衬,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切实肩负和履行相应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12.
在有关少年司法的政治或学术论争中,"责任"是一个愈发重要的概念。恢复性司法理念是解决青少年犯罪另一条路径,同样也促进了有关少年司法的论争。恢复性司法鼓励罪犯解决过去的行为带来的问题,对自己将来的行为负责,强调修复损失的重要性。笔者研究了41名年轻罪犯,他们都被适用以恢复性司法为宗旨的移交令。本文考量了英国司法制度是如何适应移交令,认为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和实践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彭娟  戴彩霞 《法制博览》2013,(2):191-192
近年来我国刑事制度不断更新与改革,《刑法修正案八》强调的宽严相济和《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和解制度"都表明,我国刑法从以前"报应性司法"的刑事处罚模式在不断的向"恢复性司法"转变。"赔钱减刑"作为一种量刑考虑的情形,在一方面,能够在被害人受到谅解的前提下,得到物资的赔偿,也给被告人一个悔罪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没有被规范适用时,容易导致司法人员滥用权力,损害刑法的威严性。赔钱减刑要在实践中得到健康的发展,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辅助。  相似文献   

14.
留守人群是城乡二元体制与城市化进程的特殊产物,是现代社会与传统乡土夹缝里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农村留守人群犯罪与刑事被害问题日益凸显,对农村留守人群进行特殊的刑事司法保护也成为预防农村留守人群犯罪、保障农村留守人群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关键。立足于风险社会理论下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管理,考虑到恢复性司法理论框架下的犯罪预防与被害保护以及刑事一体化理论下的多机构协作与诉讼机制衔接,检察机关发挥检察职能,施行对留守人群的刑事司法保护具有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躲避、抵御侵害的自我保护机制还未形成等,更容易遭受某些犯罪的侵害,而且这种被害具有个性特征。针对未成年人被害的现状和特征,国家有责任构建和完善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机制,以更好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只有包含受监护权和隐私权在内的实体性权利与包含陈述意见权和特别司法保护权在内的程序性权利均得到保障,才是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面对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有些学者提出应从传统的以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犯罪预防转向被害预防。本文探讨了被害预防能否承担重任,它的概念、内容到底如何界定,地位又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南威尔斯州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司法管辖区,该州建立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连续反应机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导下设立了未成年人审判会议,最大限度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审判前的转处。其完备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刑事政策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更合理且有效的改进现行犯罪防制对策,但在其另一方面却无助于建立被害人对法律的信赖,在更极端的方面,有可能导致被害人产生报复心理,滋生新的犯罪。所以必须对刑事被害人在法律层面上设立可行而又适当的救助措施,而且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关刑事对策。当前,从刑事立法精神与司法实践的矛盾来看,对犯罪被害人的救助迫切建立在国家责任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台湾地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斐然成绩。其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以《儿童与少年福利法》和未成年人福利机构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早期福利性保护制度,以《少年事件处理法》和未成年人司法机构为基础的犯罪少年或虞犯少年的司法保护与矫正更生制度,以及以《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家庭暴力防治法》和被害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为基础的被害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如何有效建构集成未成年人犯罪防控、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等于一体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大量既往研究与实务探索表明,社会支持体系之完善程度特别是可得性及可用性,与未成年人司法之健全息息相关。在引入青春期概念基础上,本文综述社会支持的概念及特征,并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及所面临的挑战。继而以服务集成为视角,提出了未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建构之可能方向:社会保护为框架、政府统筹为主导、家庭参与为基础、司法介入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