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玲 《传承》2009,(12)
新理学是冯友兰所构建的形上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即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方法的结合,是新理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次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中国哲学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张玲 《传承》2009,(24):150-151
新理学是冯友兰所构建的形上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即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方法的结合,是新理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次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中国哲学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实事求是之学与冯友兰新理学有共同话语,但相互对立。二者在学派特征、哲学态度、基本范畴等方面有着诸多区别。在共同的话语中,新理学完成的是对宋明理学的创新和发展,实事求是之学则完成了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创新和发展;在处理真际与实际的关系时,冯友兰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形式化,而毛泽东的基本态度则是实际化;新理学所讲之理只是一种宇宙观,而实事求是之学则是宇宙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在新理学体系里,造作具体事物的是"真元之气",与人无关,而在实事求是之学中,造作具体事物的是"能动的革命实践",是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新理学是相对旧理学而方的,冯友兰利用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改造,使之取得了崭新的面貌.程朱理学中的理、气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物质的理和气,而冯友兰对程朱的理、气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理气观.新理学是对旧理不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通过<新原道>,冯友兰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和核心问题,确立了"新理学"体系的"新统"地位.但他对学术研究理应遵循的客观性原则的违背,又使它难以成为一部好的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6.
林孝暸 《前沿》2004,(4):10-13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将天地境界视为人的最高境界 ,而形上学则是通向天地境界的必由之路。他主张形上学要开始于正的方法 ,结束于负的方法。认为天地境界是知与超越知的统一 ,是神秘主义的、但也是理性精神的产物。主张以哲学的知来清除宗教的迷信 ,强调人的精神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新义理学”既是清代乾嘉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通过对“乾嘉新义理学”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乾嘉学术关系的分析和阐明 ,指出 :一 ,“乾嘉新义理学”并不始于戴震 ,而是自晚明至清初以来反理学思潮发展至乾嘉时期的必然结果 ,它已不再局限于讨论宋明理学那种形上性理之学的旧范式 ,而是转向发掘经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新尝试。二 ,“乾嘉新义理学”不仅与如风捕影的程朱理学划清界限 ,而且激活了清初以来被汉学家所淡化了的经术经世观念 ,弥补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倾向 ,重新确立经世致用之学。三 ,“乾嘉新义理学”也是对乾嘉汉学原有理论的重要补充 ,它为经典诠释突破原有汉学范围的限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蔡铭泽 《湖湘论坛》2013,(6):97-100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朱熹理学是星光灿烂的闽学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被称为“紫阳羽翼,闽学干城”的蔡元定贡献尤多。综观他对朱熹理学之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伴随左右,砥砺人生;二,教授生徒,凝聚闽学精英群体;三,因数明理,开辟新境;四,参与著述,共创煌煌。  相似文献   

10.
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的学术师承关系 ,后世学者多有不同看法。应当说 ,二程从周子处学得援佛会儒 ,悟得佛学 ,从而创造出新儒学即理学。然而 ,二程援佛 ,似乎更多的是辟佛 ,二程从对佛学的攻辟中 ,创造和阐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何跞 《前沿》2014,(7):220-222
元代诗学中,性情和理学是两个重要的特点,它们表面对立,实际却有融合,元人性情论中有理学的内容。元代诗歌以抒写性情为普遍风气,而抒写性情包括自然的性情和突出的个性,都是求真的文学风尚。而理学的影响和灌注,使抒写性情的内容风格加上了平和的一种,其本质还是追求自然和真实。元代诗坛始终贯穿这求真不伪和抒写真性情的思想主导,只是情绪上由浓到淡,从张至敛,由个体到社会。  相似文献   

12.
邓莹辉 《理论月刊》2005,(1):110-112
"太学体"是流行于宋仁宗时期的一种文体.长期以来,评论界几乎忽视了它的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考察分析,确立"太学派"在宋代思想、文学史上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汉民  曾小明 《求索》2010,(9):121-122,251
玄学与理学是一种通过诠释经典而实现思想创新的学术思潮。魏晋、宋明的学者是在重新注释儒家经典过程中完成思想创新,而言意之辨正是他们通过诠释经典而实现思想创新的新方法。从方法论意义上分析、讨论玄学、理学的言意之辨,可以发现这两大思潮在经典诠释方法方面传承发展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邢爽  胡遂 《求索》2014,(2):79-83
近年来,范仲淹作为宋代理学的先驱,其地位逐渐被关注。但是,学理方面的论据还显得不是很充足。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不仅是由于他对后辈理学家的关爱和识拔,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在“知”和“行”(对本体的认识和修身工夫)这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并且在理学的“心性”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路。后来的理学家们基本上是在解决范仲淹所提出的理学核心问题。本文试从范仲淹对后辈理学人物的识拔,范仲淹复兴儒学之精神以及范仲淹在理学上的实际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重新审视范仲淹作为理学先驱的地位和功绩。  相似文献   

15.
肖永明 《湖湘论坛》2000,13(2):55-56
从其产生之日直至近现代,理学受到了历代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所进行的各种批判。批判者立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为理学学者沉溺于心性道德空谈,鄙弃实事实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①这种观点,流传很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心目中理学学者的形象。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加检视,就会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16.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气象”之“气”渊源于先秦儒家的养气说。以宗经载道为旨的唐代古文家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 ,推崇诗文正大、雄浑的气象 ,将它视为内“积于中”的“正气”的发露与显扬。“气象”一词在宋代诗论中高频率的使用与新儒学即理学对诗学的影响与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实际上成为了宋代诗文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康熙是一位崇信理学的皇帝。"清静求同"是康熙帝治边精神的主要原则,是程朱理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理学名臣卫既齐出任贵州巡抚,及其处理高洞苗事件失当获罪,是康熙理学在西南边疆及土司地区进行实践的重要反映。康熙帝以理学为本"悦服"为目的的治边思路,与雍正、乾隆两帝基于"畏服"、以"改土归流"为中心的治边策略不同,对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及"中国"认同加强有其应被重视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莹 《理论月刊》2010,(1):67-69
东莱吕氏家族有七世二十二人入选《宋元学案》,吕公著、吕希哲、吕好问、吕祖谦等吕氏家族成员为宋代理学尤其是洛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学已经成为吕氏家族最显著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虽是程朱理学一系的现代新儒家学者.但对阳明学也很重视.在"三史"中,较系统和全面地阐释了他对阳明学的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描述了王阳明一生的主要学术思想转变,阐释了<大学问>、知行合一、朱王之异、差等之爱等问题.在1948年用英文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虽然重复了<中国哲学史>中对阳明学的一些看法,但也有一些明显的变化,除了言说方式的言简意赅和生动活泼以外,对阳明学的主要思想作了重新梳理,很哲学、很逻辑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其体现在他对王阳明宇宙概念以及对<大学问>的进一步阐释中.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其他几部代表作相比.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对阳明学的研究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主要是诠释框架不同,哲学意味更浓,阐释更为详细和全面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冯友兰陆续出版了7册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第5册中,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为诠释框架,对阳明学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方彦寿 《政协天地》2012,(12):23-25
朱熹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论来源之一。所以探讨朱熹理学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以民为本、社会和谐、和平发展三个方面,对朱子理学的当今价值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