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沟通简而言之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事实、观点、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沟通,这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良好的沟通意愿,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并且熟练掌握一些核心的沟通技巧,从而使辅导员的工作能够事半功倍,让老师少走弯路,让学生健康发展,让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田振敏 《世纪桥》2008,(11):96-97
沟通简而言之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事实、观点、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沟通,这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良好的沟通意愿,积极主动的沟通意识,并且熟练掌握一些核心的沟通技巧,从而使辅导员的工作能够事半功倍,让老师少走弯路,让学生健康发展,让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沟通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工作者。但要想把政治辅导员这项工作做好、做出成效却并非易事,其中,注重学生工作中的有效沟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要重视学生工作中沟通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属于人际沟通。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沟通双方互为主体和客体。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高校学生工作要紧密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工…  相似文献   

4.
非语言沟通能够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和语言沟通协同发挥作用,明显提升辅导员工作实效。在辅导员工作开展中应该通过外貌形象的合理美化、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语音属性的有效把控和沟通环境的精心布置等措施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和本科生班导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两者协同配合,为落实青年立德树人和成长成才任务提供保障。目前,高校辅导员与班导师协同育人面临意识匮乏、资源分散和沟通缺位等困境,因此要努力探索辅导员与班导师协同育人的新途径,从明确意识和职责、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协同方式和搭建沟通平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辅导员网络交流能力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雪梅 《世纪桥》2010,(15):91-92
高校辅导员的网络交流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教育目的的能力,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构建良好的网络交流能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两支主力军,他们是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两者的协同联动对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各自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部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意识不足且相互之间沟通渠道不畅,未形成育人合力。本文拟通过对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育人现状的分析,剖析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优化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设想,以期为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部分高校辅导员个体工作存在定位不准、主次不分的错位现象,在有的学校甚至呈现常态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辅导员个体角色理解有偏差、对辅导员的作用认识有误区和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无认同。这些原因促使辅导员个体主动或被动错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因此,必须对辅导员个体工作进行正位,制定有效的方法让它科学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浅谈辅导员工作中的“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佳 《世纪桥》2009,(13):96-96,98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承担者,辅导员是大学生们最为接近的群体,这就必然要求辅导员具有一种“亲和力”,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这种“亲和力”不但将搭建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而且将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一种推动力和凝聚力。辅导员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格力量的亲和力、平等态度的亲和力、正确方法的亲和力和真诚情感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王亮  唐琼琼 《山西青年》2022,(19):126-128
家校合作已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辅导员是联系家长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辅导员与家长沟通呈现表面化、形式化。本研究从辅导员和家长双向沟通的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定位辅导员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作用,以达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需要本质和社会本质对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现实性理解,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从辅导员层面对"立德树人"工作的学术性探讨尤为不足。因此,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究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论依据、面临困境和实践路径,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及他人的关系,是摆在高校辅导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辅导员理当"回到马克思",重新理解"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深刻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相似文献   

12.
郑丹妮 《山西青年》2022,(17):134-136
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与沟通能力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师基本素质能力,新时代下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差的心理自我修复能力,要求学校辅导员及时察觉并做出合理的沟通和引导,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培养途径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院校对大学辅导员综合素养的重要需求。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常见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就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路径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更多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理应负有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新时期不断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索,是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更多优秀创新团队,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理应负有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新时期不断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索,是对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常常被会议、评比、活动所左右的现象,分析了考核激励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更应重视尊重激励、授权激励和沟通激励。辅导员对学生干部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和学生干部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干部创造一个"多信任、少严管、多放权、少施压"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干部的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同时,辅导员也要注意多倾听、少批评,以平等心态建设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平台,发挥出情感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博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以施教者主动传授、受教者被动接受为主,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网络载体交互式的沟通方式促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接受型模式向平等对话型模式转变,"博客"这一个人媒体的诞生则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支持。文章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网络载体的意义、博客的概念及优势的分析,阐述了辅导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分析指出辅导员博客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孙琦 《世纪桥》2023,(7):49-51
在5G时代的全面到来和网络提速降费的双重影响下,普通本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形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线下固定时间面对面的交流已经改变为线上随时随地的沟通。这种改变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等学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科技发展,及时调整工作方式。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就辅导员如何通过互联网高质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在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深、业务能力强的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需求感、价值感、满足感、成就感。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现实需要,是观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要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推动辅导员更好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首要责任人,其德育职责可区分为一般职责和重点职责。笔者认为,制约导师德育作用发挥的原因是评价体系偏颇、职责界定模糊、工作培训不够、队伍沟通较少、过于依赖辅导员和导师自身认识存在误区等。要从完善评价体系、统一工作权责、加强过程指导、搭建参与平台、形成育人合力和营造育人氛围等方面着手,构建导师德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