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17 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在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体现。它的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为此, 美国自视为天下唯一的道义之邦, 用自身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认为在外交方面有义务和责任将美国式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推广到世界各地。“天赋使命”意识对美国外交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文化价值观角度分析美国外交战略,以图达成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清醒认识。作者认为,战略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结合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特征。作者深入剖析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在美国外交中的具体表现,并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展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强调指出21世纪的世界将更加多元化,21世纪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国的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库,其政策设想一贯秉持服务于美国政府、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并与政府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本文拟简要梳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历史流变,考察外交关系委员会影响美国外交的方式,探讨外交关系委员会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于19 世纪70 年代, 源于殖民国家的历史以及重利轻理的文化根性, 强调行动、注重效果、开拓进取成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在政治现实中, 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美国领导人通常都是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并利用所能得到的机会试图实现最大的利益。纵观美国对外关系史, 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 美国外交及国家安全政策以注重效果为主要特征, 常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对国家利益重点的界定, 即使理想主义的高调幌子也难以掩饰实用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论坛》2016,(3)
安倍价值观外交是安倍晋三内阁在当前国际体系中以西方普世价值观为政策工具来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并实现日本在海洋领域战略扩张的外交战略与实践。第一次安倍内阁通过价值观外交在亚太地区创设日美澳印、美日澳、日澳以及日印等四个安全保障合作机制对中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包围并实现日本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海洋战略扩张。第二次安倍内阁重启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外交,在推进日、美、澳、印四国战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插手南海问题给中国维护南海主权与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设置障碍。安倍在亚太地区构建针对中国的海洋军事同盟,从太平洋与印度洋两个战略向度上实现对中国的海上战略包围与遏制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7.
评析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施罗德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默克尔以回归保守主义为主要特点的外交政策对德国的对外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思想库及其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库在许多国家内外政策制定中起着参谋部的作用。它在美国外交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有时是决定性的。了解和研究美国思想库的由来、运作及其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外交战略、政策及其决策过程,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拉丁美洲与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外交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美国实现其外交目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美国政府在官方层面上利用文化作为外交的一个武器却比较晚,正式开始于二战期间,而且首先是在拉丁美洲实施的。因此,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与拉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外交在拉美地区的“试验”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美国政府在战时和战后把文化外交扩大到其他地区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后,美国对哈展开了持续的公共外交。作为美国全球公共外交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密切合作,同时对哈萨克斯坦的精英给予了特别关注。美国在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公共外交项目本质上是在向哈输出民主。对美国在哈的公共外交需客观评价,既要认识到它在哈国内的积极作用及其成效,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美国对哈公共外交的得失应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反恐需要,对其亚洲安全战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美国通过改善与中俄两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地区多边安全对话、强化传统安全同盟关系等举措,加速了它的战略重点东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利益的论争及界定对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家利益中的核心要素,如安全、经济繁荣和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要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些核心利益在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围绕着这些问题,美国国内各派发生了激烈的论争。美国不论如何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确定国家利益的内涵或国家利益的优先顺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拉关系的发展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从美国政策的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引起美国政界、媒体及学者的极大关注。有人夸张地宣扬中国"威胁"了美国在拉美的利益,但也有相关人士看到中拉关系发展中的瓶颈,理性地看待中拉关系的发展。中拉关系的发展是一种双边关系的发展,但美国因素的介入使之被动地成为一种三角互动。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对中国政策的取向,而且将影响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美国政府把中拉关系的发展放到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中进行考量,既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者,也没有看作是机遇。美国在拉美地区"接触"中国的同时,不会放弃其"遏制"的战略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东变局对美国的冲击可谓一少(即阿拉伯盟友减少)、一升(即来自伊朗的威胁上升)和一降(即最重要盟友以色列的安全感下降),加上利比亚局势持续恶化引发国际石油价格明显上下波动,伊拉克局势尚未完全实现稳定和美国尚未完全脱身。这些变化使美国推行民主价值观的理想主义的利益与维护经济和安全的现实主义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而且使利益目标和政策实施两个层面都面临协调和取舍的巨大困难。为尽力降低这场变局造成的损害,美国已开始调整其中东战略和政策,这种调整将进一步牵动中东地区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表明,出口管制始终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一直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失衡,而且使两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由于奥巴马政府并未改变美国对华的一贯立场,因此其推动的出口管制改革并未惠及美中贸易,使美中贸易关系的发展日趋复杂。在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美中两国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美中双边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On September 10, 2014,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nounced a new strategy for fighting the extremist group,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Sham (ISIL).1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is marks a major turn in US' Middle Eastern strategy, and observers have commented that the U.S. may have got itself once again "mired in the Middle East". How can we accurately assess U.S. Middle Eastern strategy? And how should we read Obama's "anti-terror New Deal"? This paper trie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s well as analyze the U.S.' overall American Middle Easter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美、日、韩3国的军事发展动向与东北亚政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4年在美国军事加快东移的背景下,日韩也采取了大肆扩充军备的政策。这不仅会在今后几年打破东北亚地区已有的相对军事战略平衡,引发军备竞赛的升级。同时,对该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也会带来直接影响,地区内国家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8.
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TPP战略既是美国外贸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对WTO全球多边贸易秩序的系统性突破。它不仅反映了美国政府试图重振其国内脆弱经济的努力,同时也标志着美国亚太经济合作战略的重大转变。本文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不同情境下美国TPP战略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各种经济影响。模拟结果显示:TPP加入国家福利增加,而非加入国将受损,一个不包括中国的TPP将使得中国福利受损,贸易条件恶化。中国需要迅速建立包含中日韩三国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同时应根据自己的长远利益构建针对美国TPP战略的其他对冲性政策。 相似文献
19.
评美国主流学派之美日同盟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20世纪90年代强化后美日同盟的未来发展,美国学者提出了“维持同盟现状”、“适应日本的崛起”、“渐进主义”、“成熟的伙伴”等观点,其中对美国新政府影响最大的是“阿米蒂奇-奈报告”,这一报告呼吁美国政府基于美英特殊关系的模式提升美日双边安全关系,并确定有6个领域需要作重大调整才能创造一种成熟的伙伴关系和持久的美日同盟。这些主流思想学派存在着一个共同观点和目标,即都支持美国政府维持或加强美日同盟关系。他们都认为美日同盟对于亚太地区的长期和平与稳定,特别是两国的安全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必须予以维持或强化。 相似文献
20.
James F. Larson 《政治交往》2013,30(2):73-9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television coverage in U.S. policy toward South Korea, focusing on the May 1980 Kwangji incident and the subsequent visit of South Korean president Chun Doo Hwan to the White House in February of 1981. It explores these two episodes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dimensions of U.S. policy toward Korea and the themes developed through sporadic, low‐level coverage of Korea by mainstream American media over the years. The analysis underscores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television's dramatic visual focus, its use of consistent visual images, its expansion of the geopolitical scope of the policy process, and its personalization of policy. Th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publ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Kwangju incident and Chun visit in Korea versus the United States suggests that President Reagan's first major state visit, during which he declared that his administration would pursue “quiet diplomacy” on human rights in Korea, while successful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the short term, was damaging over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