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深刻领会这一观点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发展、重视发展、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关于发展的本质规定。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讲,发展是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改变,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官场中流行着一句很时髦的话:“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从本义上来说,它提出了一个考核干部成绩的标准。但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这句话缺乏科学性,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届三至五年)达到一方富裕。同时,在这个口号的引导下,部分领导干部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误区之一:只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抓精神文明建设,搞“一手硬、一手软”。误区之二:只抓服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搞短期行为,结果“任职一届,遗祸一方”。误区之三:只抓数字指标,不抓…  相似文献   

3.
(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这是通行的民主概念。但是,考察民主这一事物的全部历史和发展趋向,看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恐怕这一通行的概念还不能算是严整的概念。对一个事物没有一个严整的概念,就没有形成对事物的质的认识,当然也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不能驾驭事物的发展。对民主这样一个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的认识,怎能满足于一个并非严整的概念呢?  相似文献   

4.
何伟 《理论视野》2000,(5):49-52
一、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对非公有经济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从过去“有益的补充”到党的十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基本制度”,它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讲,“补充”是“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认识     
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问题,从主体——客体分化起,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便开始了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是认识客体,二是认识主体自身.就其性质区分,认识客体属于“科学认识”的范畴,认识主体自身的利益关系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本文拟以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为轴心,揭示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与科学认识的内在统一,以期阐明将价值理论研究纳入认识论研究的意义.一、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处于同其它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事物的本质呈现于关系中,关系就是本质.以实践关系为主要中介活动的主体——客体结构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事物的多方面本质,诸如实践的本质,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人与自然矛盾的本质等.它们既有互相区别的属性,又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内在统一的属性,因此在主体——客体复杂关系结构中,抽取出任何一种关系,必然要涉及到其它关系,但毕竟每一种关系又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价值关系或日价值的本质既然蕴含于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中,就理当由此结构加以界定.经典作家正是从这方面来阐释价值本质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  相似文献   

6.
“企业即人”,这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句名言,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想。中国古代也早有类似的哲理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并不是漠然无动于衷地来认识事物或操作事物,相反,他在认识或操作事物的过程中,总会体验到自我对于这些事物持有一定的态度。这种体验就叫做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对立的两极性。改革是群众性的事业,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支持与程度决定着企业改革的成败。因此,群众的情绪如何,精神状态怎样,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能否找到观察、研究和认识人的正确方位,是这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最近,学术界在认识事物、认识学科对象的方法论上提出了“多维视野”的观点,倡导在各个工作领域,特别是社会工作中宣传并应用这种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所谓“多维视野”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思考: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无限持续性和广延性的时空中。这个特点决定了事物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多维联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肯定(否定的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形成一个“仿佛回到出发点的周期”,从而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成自己,实现和完成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显然,在事物发展的这个完整周期中,两度出现的否定,就构成了事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特征.因此,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事物发展的否定形式,对于进一步加深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事物否定的内外形式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和区别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同事物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首先取决于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最喜欢谈的就是“中外比较”,但是,他们得出“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不如资”、“中不如外”的荒谬结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错误立场决定的。我们看问题,作比较,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无产阶级立场,这是个前提,不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只能陷入混乱和谬误。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依据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灭亡.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的性质及其存在方式也就发生变化.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因而脱离条件孤立的观察问题,就连“下雨好不好”这个极简单的问题也将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和区别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同事物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首先取决于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最喜欢谈的就是“中外比较”,但是,他们得出“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不如资”、“中不如外”的荒谬结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错误立场决定的.我们看问题,作比较,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无产阶级立场,这是个前提,不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只能陷入混乱和谬误.  相似文献   

12.
“势”相对于“形”,指事物根据其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如事物的新陈代谢、人的生老病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等。“势”具有客观必然性。 “造势”是人们对客观形势的正确感知和能动的反映,是顺其“势”而营造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催人、逼人的人气。“造势”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客观的,是人们认识真理与追求真理的辩证统一。 “造势”对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言是绝对的必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首先发现真理的人总是少数。要把这种少数人的发现变成多数人的拥有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一个不断分化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认识,所有这些分化必然以主客体分化的哲学形态得到集中的反映.因此,对主客体分化的哲学研究,不仅成为探索现实世界分化之谜的理论指南,而且成为建立科学认识论的“阿基米德点”.在此,本文主要对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诙几点心得.本体论意义与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所谓分化,按照词义,是指住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谈到主客体的分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本体论意义的分化,一种是认识论意义的分化.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主客体的分化指的是统一的物质实体分化为主体和客体,它以人类的出现为界限.马克思认为,动物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它自身连同它的生命活动完全由自然预先规定好了,它无须也无法打破和越出自身的“绝对的定在”,只能与自然直接同一,融为一  相似文献   

14.
右的或“左”的错误,从认识论上讲,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一种反映;从政治态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上讲,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以至偏差,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不要随意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左”或右。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和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所以面对客观实际,就会得出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的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对于人们的实践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走向胜利。反之则只能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认识,并且以这些认识为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的性质,衡量各种理论、观点、政策的正确与谬误。有些人留恋和固守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坚持那套缺乏生机和活力而被认为姓“社”的旧体制;而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只要不符合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社会诸领域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据的规模使用。数据的规模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模式有着重要影响。定量分析在经历最初的数字符号运算关系阶段后,逐步发展到使用数字符号对应事物特征与事物运动并通过逻辑关系建立数据体系以描述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阶段,大大提升了认识准确性。但数据的规模使用与计算方法的更新也使得人们在定量分析上对数据产生了更多迷信,导致一些研究者脱离事物及其运动过程本身,纯粹研究数据之间的抽象计算关系来对应真实社会,反而影响了认识与判断的真实性。定性分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对事物认识全面性的保证。大数据时代,定性分析受到单一流程化与概率方法的影响,其认识事物的角度受到局限,认识事物的全面深刻程度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使用比较方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是通过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与以前的社会制度的比较来进行时;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的深入认识,也只有在实际的比较中才能得到。一、全面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辩证方法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质、量、度。所谓事物的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一事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是它自己,并与他事物相区别,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因此,质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陈殿林的“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及其意义”一文指出, “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既是认识世界,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把握事物的科学方法,又是改造世界, 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中处理问题的思想武器。“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就是主体为了促成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努力发展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一致的方面,而保留或化解差异性方面的一种思维方法。纵观8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种思维方法闪现出熠熠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宣称“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大抵是不错的。能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似乎还可以研究。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个现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即每一事物都拥有区别于它事物的自己独具的特征。这对于开阔人的思路,深化人的认识,促  相似文献   

20.
莫如 《瞭望》1988,(Z1)
王之涣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现在人们常单摘第二句,用以比喻要好上加好,进步了再进步。其实,这诗是要倒过来理解才符合原意的,即登高以望远,总览天下事。一般人观察判断情势,常是从自己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做起,这无疑是符合情理的;但是,也还不够,认识事物的真面目,还必须“更上一层楱”,那就是从全局的高度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