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的内在关系。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由此实现了经济崛起。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将会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未来30年中呈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一体化互动发展,既要求中国自身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也要求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与及时修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外交的机遇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全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全球化拓展要求中国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来加以维护。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004年8月,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使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面临很大风险和代价.中国如果要趋利避害,保证自身经济安全,就必须将发展放在首位.速度和国力质量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祝拥军 《工会博览》2008,(12):121-122
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萌生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的许多经济论述,观点堪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济思想媲美。中国历代商贾的著名代表们更是用自己的经济实践阐述着一个个经济学观点。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观点疏于理性思维和范式研究,没有形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文试用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阐述中国古代商贾的部分经济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巍 《当代世界》2018,(6):22-2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内容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6.
在二次大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的表现,期待中国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发挥更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尽力,初步交出了成绩优良的答卷,但是实现世界经济恢复最终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对稳定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中国GDP的同比增长率于2007年二季度达到12.6%的高点后,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一季度和4月份的经济数据似乎不够理想,5月份虽然有了一线光,但实体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很大,于是,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担忧开始弥漫,中国是不是需要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的讨论日益激烈。当金融危机初起之时,很多人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逼迫经济转型的机会,出口不振,外部疲软,中国可以通过启动内需和加快产业升级应对。可惜的是,4万亿的出台迅速刷新了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张燕生 《当代世界》2015,(10):24-27
<正>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是较为乐观的,但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积累也值得高度关注。对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中已经阐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大"。对于中国经济出现的波动,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相似文献   

9.
入世后中国的经济外交步入新的阶段,开始寻求在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框架下影响国际经济规则。中国在推动多边经济谈判进程、推行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国际经济摩擦、能源外交及"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大力践行经济外交。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交政策环境带来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外交面临进一步提升的机遇,同时也必须经历战略性的调整和转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兼顾海外直接投资与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从原先侧重于贸易、投资等局部性、领域性问题向体系层面的建构和协调发展,立足东亚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协同化进程,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朝向更为公平、稳定、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百年变局下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尊重全球化发展规律,摈弃逆全球化思维,创新全球化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百年变局下数字经济正成为发展新形态,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世界经济处于深度变革期,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压力与动力正在积聚。中国通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既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增长动能,也推动全球化快速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转型有赖于中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合作方式、治理机制及发展动力转型,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陈和午 《南风窗》2014,(25):66-67
<正>四季度中国经济放缓的态势并未止步。而外部经济方面,欧元区经济整体仍疲弱、日本再次陷入衰退、原油价格跌跌不休、俄罗斯金融危机或爆发,全球经济面临第二波危机袭来的警报正在拉响。正是如此局面,中国定向版扩内需横空出世。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放缓的态势并未止步,10月中国制造业PMI再次走弱,由9月的51.1%下降到50.8%,为今年5月份以来的新低。投资和消费增速双双下滑,凸显内需的疲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放缓至2001年12月以来的新低。10月社会零售数据已  相似文献   

12.
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的经济专家和媒体有不同看法。其中,许多专家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奥运警戒水域”;也有一些国际友人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本文就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邹志强 《国际展望》2016,(5):113-130
中东地区长期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与"治理赤字",地区经济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大,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主要覆盖能源、贸易、投融资与发展治理等领域。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与压力仍不断增大。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治理实践在目标、能力、路径、机制、领域和风格等方面均独具特色:中国参与地区经济治理改善了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贸易条件,增强了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西方所谓中国"搭便车"的指责。"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动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实践进入新阶段,中国应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国际合作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岁末年初,国际社会热议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主要观点如下: 一、认为中国经济往2010年仍将保持愠劲增长。世界银行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9.0%至10.0%,高于其他国际机构的普遍预测。  相似文献   

15.
20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三地经济的密切联系,已成引人瞩目的焦点,并正在改变着整个东亚的经济格局。北京申奥成功和两岸加入WTO强化了这一趋势。两岸加入WTO意味着两岸必将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中国大陆,加入WTO还标志着大陆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特别是与美日两国经济联系再上一个台阶,推动中国大陆经济加速发展的“二级火箭”点火,并带动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合作关系的发展,将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条件下,两岸有必要推动制度性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不但有助于减少往来成本、推动各自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也有助于规避外来风险、强化合作保障,奠定两岸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基础,合则两利,对大陆有利,对台湾更有利。  相似文献   

16.
2010:低速增长走上分水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剑 《南风窗》2010,(1):68-70
<正>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2010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正如各界此前所预期的一样,中央在大方向上仍然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凸显了经济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当前 ,剩余经济的出现、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 ,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威胁。中国应当认真考察和总结国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经验教训 ,用发展和竞争的行动 ,以改革和创新的思维 ,积极而不盲目地参与全球化进程 ,逐步拓宽我国的经济安全空间 ,构筑有力的经济安全预警和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8.
陈和午 《南风窗》2012,(3):66-68
内忧外患之下,2012年中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但换挡减速的中国经济,忧虑的不是增长数量而是质量,这需要产业升级和创新的突破,更需要体制改革的二次突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遭遇内优外患,在外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和内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中,中国经济增长换挡减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尽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并未出现高台跳水一幕,总体来看依然是领跑全球。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以前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时候见底的问题了,而是见底之后怎么办?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了,见底之后我们凭什么再次拉动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日,第七届“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人物颁奖盛典”举行。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获得了“新中国60年经济之星年度人物”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