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治,不只是“用法来治”,因为任何国家,包括封建专制国家、法西斯专政国家,都有法制,都要用法来治国、制民。现代法治的本来涵义是“法的统治”(Ruleoflaw)。法不只是国家控制社会、约束公民的工具,而主要是统治国家、统治政府和政党、统治领袖人物的行...  相似文献   

2.
翻开历史,古今中外,治国的方略无非有两种,一为人治,一为法治。人治,指统治者一个或少数人之统治,是一种统治者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法治,则是指一国依据法律进行统治。这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权力归结点在人(所谓“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者的权力立足在法。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法制”一词产生很早,在一些古代文献和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言论、著作…  相似文献   

3.
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Juscivile)。1868年,日本学者津田真道将荷兰语“Burgerlykregt”译为“民法”。在明治之初,学者箕田麟祥翻译法国民法典(Codecivil)时采用“民法”一词。德国民法典叫“BürgerlichesGesetzbuch”,罗马法“Juscivile”、法国“codecivil”直译都是“市民法”,荷兰语“burgerlyk”与德语bürgerlich”都是“市民的”的意思,相关法律都可译为“市民法”①。日本虽译为“民法”,但民法理论均承认民法…  相似文献   

4.
法国合同法中的“强制性合同”尹田在法国,强制性合同(contratimposeoucontratforce,)这一概念是在本世纪中期在学说上出现的。强制性合同是法国“统制经济”(即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种经济模式)的特征之一,是法国合同法在现代变...  相似文献   

5.
权力关系中的法治秩序──对西欧中世纪政治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爽 《现代法学》2001,23(2):54-62
西欧中世纪在法治秩序的形成过程中是至为重要的时期。根据统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将中世纪划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制时期、等级制时期和绝对主义时期,并逐一对上述三个阶段的政治结构加以分析,试图在权力关系的变革中探寻其与法治秩序的“隐喻”关联。通过“顺流而下”的历史描述,本文意在进一步“逆流而上”建构出法治秩序的制度条件,以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读了武树臣先生《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以下简称《武文》)①,受益匪浅。文中许多观点和提法,似仍可作进一步商榷。一、关于法家的“法治”问题拙作《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批判》(以下简称《杨文》)提出法家的“法治”不能称作“法治”,是建立在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法治”的概念立场比较之上,正如《武文》所论述的亚里士多德给“法治”所下的定义,并由此形成的西方传统的“法治”观念。随着近代西学的东渐,这一“法治”观念已逐渐为中国学界所普遍接受。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主要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省中,这一观点实…  相似文献   

7.
西欧中世纪法制发展特点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欧中世纪法制由日耳曼法、罗马法与教会法构成。日耳曼法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占据统治地位,带有原始民主性;罗马法是古代调整简单商品经济关系的完善法,在中世纪得以复兴;教会法是天主教会制定和颁布的法规总称,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影响巨大。三支性质不同的法律体系适应统治需要相互渗透与融合,成为西欧中世纪法发展的独具特点,也形成世俗法与宗教法独立并存的法律二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这次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亮点和难点。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出发,结合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模式,分析上海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解释法理。“负面清单”实际上是原则的例外,体现的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律理念。在分析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时,有必要参考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负面清单”谈判模式。“法无禁止即可为”法理思想如果在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法治实践中得以贯彻,并通过“可推广、可复制”,定会促进我国进一步的法治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所有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即在社会内而在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的民间组织和活动空间,始创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正如布丹的“主权”或卢梭的“公意”(generalwill)等重要概念的创建,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法哲学原理》一书、在酉洋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可媲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霍布斯的《利维坦》,或虞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剖析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性质和内容,并从黑氏身处的时代背景去…  相似文献   

10.
读了杨师群同志的《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批判》①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觉得该文在学术观点、史料运用、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偏颇之处。故撰此文,兼与作者商榷。  一、对《杨文》十个观点的批评《杨文》提出许多观点,均显失公允。现择要批评如下:(一)给“法治”定位:关于“如此凶残恐怖的统治,如何能称作‘法治’”在《杨文》作者看来,法家的“法治”不能称作“法治”。在作者心目中,似乎存在着一个“法治”的样板,也许就是西方的“法治”吧。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法家的“法治”,再看看西方的“法治”,从而…  相似文献   

11.
邹鹏  章洁 《政法学刊》2023,(1):5-13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表达为“十一个坚持”。从话语角度认识“十一个坚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话语体系的“十一个坚持”可以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三个维度具有同向同行的承接关系和目标导向的向心关系。“十一个坚持”的话语优势表现在:发挥指引优势统一思想,立足系统优势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彰显中国优势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
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孙笑侠“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最初是相对于“警察国家”或“警察国”〔1〕的一种关于国家类型和治国方式的统称。早期“法治国”思想渊源于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理论和古代罗马法律制度所形成的欧洲法治思想。早期“法治国”是指中世纪欧洲的某种...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是其法治思想,即“依法办事”的思想。对于“依法办事”而言,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关键,而“信法”则是思想意识条件。本文论述了董必武关于正确认识“信法”与“守法”关系的意义,当时“不信法、不守法”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从而使人民信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董必武“信法”与“守法”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鹏 《政治与法律》2020,(2):150-161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以法为本”思想相对于先秦其他士人的相关思想而言,在理论上更加完备,付诸实践则更加易知易行。其“以法为本”思想以普通大众所具有的自利之心为内在根据,以法律制定的现实性与正当性为基础,以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与平等性为保障,具有逻辑自洽性。其反对崇古,坚持治国应务法而不务德;反对“势治”和“术治”,坚持“以法为本”,将“势”和“术”统一到“法”中;反对君主“释法用私”,强调君主严格守法,具有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具有有利于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依法行政、正确理解与践行德法并举、完善立法的理论养分,应加以借鉴和吸收;其不当之处体现在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完全否定道德的作用,在实践中导致人治和对民众利益的践踏,不利于法治发展,也无益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5.
新型的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引 言熟悉美国公司法的人都知道,在美国,相当于我国目前称为公司的企业组织称为“BusinessCorporation”。各州立法上把公司分为“开放公司”,又译为“公众公司”(PublicCorporation)和“封闭公司”(Closely-heldCorporation或CloseCorporation),分别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此外,美国还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企业形式。1977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称为“有限责任公司法”的立法。80年代末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内”的释评系统中,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个“故物”,没有得到新的阐述与发展。到了近代,西方法治思想这个“洋货”成为重新解读“故物”的利器。但梁启超与萧公权同样用“洋货”观照“故物”,却得出了法家“法治”思想之“真”与“伪”的不同结论。用“洋货”观照“故物”,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思想学术路向,但也应克服其 “强为比附”的结习。  相似文献   

17.
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 1790—1859),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法律哲学家,又被尊称为“现代法理学之父”,其思想独树一帜,开创分析法学一派,影响巨大。本文拟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奥斯丁法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以对当前的法理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奥斯丁的思想简介 奥斯丁一生著述不多,代表作主要有两部;1832年出版的《法理学范围之确立(The Provinceof Jurisprudence Determined)》,逝世两年后即1861年出版的《法理学讲义(Lectures On Ju-ris…  相似文献   

18.
法治漫谈     
“法治”(Ruleof Law)是什么?古今中外,概莫一是。中文“法治”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管子·明法》中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中有:“任法而治国”。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过“儒”“法”两家关于“人治”与“法治”之外辩。梁启超在1922年出版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分别用“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来概括儒、法两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人治”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法律思想领域中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所谓“法治”,用法家自己的话说,就是“以法治国”(《管子·明法》、《韩非子·有度》)或“垂法而治”、“缘法而冶”(《商君书·壹言、君臣》)。  相似文献   

20.
高璇  钟玮 《中国律师》2023,(6):49-51
<正>2014年,江西开始探索建立村(居)法律顾问制度,2000余名法律工作者陆续走进乡村、社区,送法下乡。目前,全省20887个村(居)中已有20052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96%。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广大村(居)法律顾问再次启程,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