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林侠 《内蒙古检察》2005,(5):28-28,27
由于出庭公诉具有公开性、应辩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公诉人成为一个极难胜任的角色。所谓公开性,是指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都要在审判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的面前进行,这无形中增加了公诉人心理上的压力。所谓应辩性,是说公诉人的主要论点已事先置于辩护人面前,辩护人将从哪个角度,以什么方式提出异议尚是未知数,公诉人将随时准备迎接辩护人的反驳。所谓对抗性,是讲公诉人与辩护人及被告人处于对抗状态,这要求公诉人有机敏的反应和雄辩的口才。  相似文献   

2.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新刑诉法对证据的收集、质证与采信部分修改较大,对公诉人出庭指控犯罪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实需要迫切要求每一位公诉人及时适应新的法律规定,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胜任自己应尽的法律职责。一、新刑诉法对公诉人庭审讯问、询问能力提出新要求以在法庭上询问证人、侦查人员为例,新刑诉法第57条、第58条、第187条、第188条规定对检察人员出庭支持公诉、履行控诉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刑诉法进一步强化了直接言词审理原则,建立健全了相配20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人出庭的三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有关证人出庭的问题日渐凸显,在此大背景下,许多学者提出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规定强制证人出庭的办法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试图来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但这种看  相似文献   

4.
出席法庭,对公诉活动来说是如此重要,如果把公诉活动比作一顶王冠,那么出席法庭就是这顶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出席法庭就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战斗目的不是诉讼技巧的竞技,而是为了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证人出庭难困扰着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进程。虽然最高法2007年1月1日收回了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2007年3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该《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证人出庭对案件实体审判的重要性,但是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仍然成为庭审的常态。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作为办理首都西部九个区县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重大刑事案件的直辖市分院,2006年以来陆续开展了证人出庭工作,以期探索出推行证人出庭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喻海松 《人民司法》2013,(11):25-30
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是刑事审判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基础环节。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以下简称《解释》)第九章"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98年解释》)的基础上,对公诉案件的审查受理与庭前准备、宣布开庭与法庭  相似文献   

7.
鲍键 《中国检察官》2013,(16):58-61
《刑事诉讼法》第57条、第187条明确和规范了侦查人员出庭的相关内容及身份:一是侦查人员为说明证据收集合法性而出庭说明情况,其出庭身份有别于证人身份;二是侦查人员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出庭有助于审判机关进一步查明案件事实,也必然会导致庭审对抗性加强,会给公诉人庭审活动带来挑战和压力。  相似文献   

8.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和经办案人员同意后由证人亲笔书写的书面证词。它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揭露和打击犯罪,特别是对惩治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办案实践中常会遇到证人随意举证的情况,随意举证的结果小则影响情节,大则误及定性,导致办成错案、冤案,严重影响了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的进程。因此,笔者试图就此问题的成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浅显分析,以利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证人是知道有关案件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证人要如实提供证言,如果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对于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证并且查证属实之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由于证人当庭所做的证言与庭前证言笔录在证据能力上都不受明显的限制,法庭很少传召证人出庭作证,对大多数证人证言都是通过宣读证言笔录的方式进行法庭调查的。结果是多数证人不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0.
按照现行的司法文书制度,公诉阶段公诉人应分别制作阅卷笔录、移送起诉案件审查报告、起诉书(不诉书)、公诉意见书及答辩提纲、出庭预案等。这几种法律文书对圆满完成公诉任务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刑诉法的修改、庭审制度的改革,作为一种普遍的文书制度有的已没有必要,有的可以合并。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证人,即知道案件事实,且能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以直接或间接证实案情的全部或部分的人。他们依法提供的证言可直接作为定案的证据,是审判活动中据以定案的数种证据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在刑事诉讼中,它的证明效力及作用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若撇开了证人证言,大部分案件的基本事实根本就无法认定,然而,作为定案依据的每一份言词证据须经庭审质证,因此,证人直接出庭作证并经当庭质证而予以确认的证言,无论是从法律意义还是从证明效力等方面都是毋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基本案情]2013年10月的某日下午,未成年人张某、吴某因琐事发生矛盾,后二人约定各自找人在某酒店门口打群架。次日,由张某、吴某纠集,未成年人王某、白某等人积极参与的聚众斗殴案发生,其间造成3人轻微伤,并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交通一度中断。后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于2014年1月的某日下午,由某区人民法院少年刑事案件审判庭不公  相似文献   

13.
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刑事证据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自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经过全国各级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较刑事诉讼法修改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仍很低,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刑事案件中,90%以上的有证人证言,其中有50%的案件主要靠证人证言定案。但刑事案件证人到庭陈述,并经当庭质证的案件不足  相似文献   

14.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符合一定情形的证人必须被强制出庭。但证人如何出庭、出庭证人证言与书面证人证言如何采信,如何落实证人保护、作证补贴等问题亟需找到答案。相对"究问式"刑事诉讼模式,证人出庭势必打破原有诉讼平衡。适应证人出庭制度之变,寻求新的诉讼平衡,需要司法理念及诉讼模式的转变与嬗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普遍存在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的现象,法庭审判普遍采用书面证言。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表现极为普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还影响了我国审判程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已成为了制约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和庭审方式改革的“瓶颈”,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定证据,又是在刑事诉讼中运用的最为普遍的证据之一.证人依法如实作证,对于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顺利进行诉讼、维护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证人作证难一直是近年来困扰刑事诉讼的一个突出问题,亟待寻求解决方策.  相似文献   

17.
公诉人在庭审中的指控,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得以实现,一是“问”,二是“举”,三是“辩”。“问”是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专家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讯(询)问。“举”即是对全案证据的出示、分析与论证。“辩”则是对案件定性、量刑的辩论。“问、举、辩”都是指控的重要手段,不可偏废。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整个公诉指控中问是前提,举是基础,辩是焦点。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庭审过程已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因此“问、举、辩”三者在庭审中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能轻易缩小或放弃。但是在诉讼实践中,不少公诉人往往偏重于“举”和“辩”,而轻“问”,甚至错误地认为对讯(询)问无须加强,进而将讯(询)问当成“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当然表现。所以对庭审讯(询)问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信马由缰走走过场。这种讯(询)问形式势必难以达到充分揭示犯罪的公诉目的,往往使法庭调查难以深入,旁听群众如坠云雾,难辨是非。即使在此后公诉人能够通过严密的举证体系用证据证实其犯罪事实也难以消除讯(询)问时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  相似文献   

18.
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故意伤害(轻伤)案件属自诉案件,如此众多的轻伤害案件一律走公诉程序,有悖于刑诉法立法的初衷,其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不仅扩大了适用简易程序公诉案件的范围,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这既是支持起诉,指控犯罪的需要,也是履行诉讼监督职能,保障人权,确保审判公正的需要。本文从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工作解决问题的对策。一、简易程序公诉案件派员出庭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没有形成合力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78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20日以内审结"。  相似文献   

20.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取消了人民法院可以将公诉案件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规定,在法院审判阶段,即使案情等发生变化,人民法院也不能将案件退回检察院,只能由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客观情况,自行作出决定,这一立法的实质是将刑事案件控诉的意图完全交给了公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