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拓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的现代化在代际更替中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航向。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对青年的现代化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要求我们既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探寻中国式现代化“可大可久”的青春密码,也要着眼于当下,从代际变迁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现代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还应重点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国家各项重大部署中青年人的作用发挥,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返县青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青年创新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本刊特邀请六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视野下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青年代际变迁与中国式现代化”“返县青年与县域乡村振兴”“青年的创新参与: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思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青年参与”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学者...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青年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青年文化建设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不断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为发展和繁…  相似文献   

3.
<正>当代青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认可度高,81.69%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会激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八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引领社会生活方式革新浪潮的创新力量,七成多受访者认为,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超半数受访者认为“各类思潮侵袭,容易陷入西方理论陷阱”是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选择“网络中泛娱乐化、伪治愈系内容诱发青年非理性情绪”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更是超过七成;在针对“参与中国式现代化,青年面临哪些困难”的调查中,有80.25%的受访者选择“面临的压力大,在‘内卷’与‘躺平’中摇摆”;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对于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当被问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您有哪些期盼和需求”时,80.45%的受访者选择“关注社会心态变化,缓解青年焦虑问题”,不少受访者期盼在现代化过程中及时“破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大致经历如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我国“拨乱反正”时期,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青年单身”现象开始浮现,进入新世纪,又一波单身潮已经形成。本文从现代化和市场转型的视角对青年单身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笔者认为现代化为青年在婚恋方式选择上的宽容提供了可能,而中国特色的市场转型则使单身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中做了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化”对传统中国的挑战“现代化”自二次大战以来成为一个广为流行的概念。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仍是显而易见的———多以“科技知识”和“社会变迁”为要旨,强调人类与空间环境(自然、社会)以及时间环境(传统、现代)的协调。我们由此可大致上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人类在科技革命的激荡下社会转型的全球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文化模式表征一种文化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导精神和价值模式,梁漱溟用“伦理本位”四个字作了简明精辟的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文化的渗透A.美学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活,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批判,又呈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它被中国青年接受了,进入了青年人生。艺术成了商品的情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它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社会氛围和艺术精神将渗入21世纪的青年人生。人们睁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唐朝时发生过一只猫喂老鼠的事,而且猫和老鼠和睦相处,直到老鼠“长大成人”。看来,“猫和老鼠亲蜜蜜”(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插曲)是有案可查的。“猫和老鼠亲蜜蜜”象征着后现代主义将文化的界限淡化了,并削弱了艺术的对立。艺术已失去了它往昔的典雅和“大一统”,通俗艺术、专业艺术、精英艺术都流入了它的河道并泛起时代的粼粼波光。各种文学几乎是“同一边长”,由走出“象牙塔”到取消“金字塔”,纯文学的尊严几乎都寿终正寝了,并且正走向商业化。美国学者杰姆逊曾这样概括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一,商品不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它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含有文化的内容。第二,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意义的产品是和商品生产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的。商品社会中商品化的无孔不入,使“商品带上了泛文化的性质”,艺术受商品化的影响,使  相似文献   

8.
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谢维和人们看重去年,社会所以关注青年,不仅在于他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而更多地寄望于其潜在的可能性。在“青年”这一主语之后,永远伴随着一种无限的规定性:他们可能是……,他们也可能是……正是这一连串有待填充的省略号,使青年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娇子。而且,人们不难看出,青年的地位也往往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无疑,在闭关自守的传统社会,青年的可能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三岁知大、七岁知老”正是反映了和概括了在狭隘存在中人们对青年的期望与评价。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渗透和影响的今天,青年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得到巨大的扩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一书,正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把世界青年带到了中国青年面前,又把中国青年推向了世界。它使我们在青年这一有待规定的主词后面,看到了一种更为放大的“可能”,也同时从这种放大的“可能”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虑。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只是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去看待中国青年的可能性,那么,把整个世界格局作为判断和分析的参照系,则必须是今天中国青年对未来的考虑思路。《中外青年比较研  相似文献   

9.
青年社会工作之展望褚平在现代社会,青年是最活跃、最具能量的社会阶层,同时又是最需要受到社会关注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在当今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使青年的人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育和良性发展,使青年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使青年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使青年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是中国青年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拟从青年社会工作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一些思考和分析。“青年工作”概念的扩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青年占其中相当大的比例。青年代表着未来,决定着未来。同时又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政府,都不会放弃对青年的争取和对青年工作的重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以青年为工作对象的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全社会注入了生机,更给青年的成长、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同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也给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及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问题。普及教育,开发智力,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廉思 《人民论坛》2023,(9):8-15
“青年”概念的诞生与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理念。四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化教育和科技的地位,青年在社会中的作用也从被动的劳动力量、主要的消费人群逐渐成为改变既有结构的创造力量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推动者、人才强国战略的人力资本支撑、新发展模式的产业主力军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式现代化是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的现代化、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成长成才的现代化,广大青年也一定可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绽放出绚丽的青春之花。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提出了对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的明确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考察,青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呈现出三重逻辑:从出场逻辑上看,青年作为实践主体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同时出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先锋力量贯穿四个历史时期;从在场逻辑上看,青年力量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色之中,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呈现整体与部分的统合性、全体与个体的兼顾性、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性、当下与永续的一致性、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性特质;从战略逻辑上看,以党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审视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面向,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意识和本体出发,牢牢把握发挥青年人力资源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贯彻优先发展理念三个向度,不断聚焦厚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重目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青年既作为发展动力,更作为发展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值此新世纪揭幕之际 ,东亚、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 ,现代化是“外启”式的 ,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和尊重“传统”式的。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 ,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出醒目的民族聚合与国家参与特征。东亚的现代化起步于“边缘” ,其大部分国家 ,包括中国至今仍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 ,都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处在当下严峻的世界商战“战国”时代 ,一个后进东亚国家突入战场 ,必须集合精锐的经济大军。引领这个“经济的大军” ,组织、法制和渗透人心的国家利益追求是必要的。另外 ,还需…  相似文献   

13.
王水雄 《人民论坛》2023,(23):135-138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需要特别注意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青年阶段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格发展阶段,往往会让传统和新潮汇聚。由此,人类文明中一些新的萌芽可能会在青年群体中获得培育,并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地推动人类文明演化进步。新时代新征程,理想的青年人格应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使命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更要具紧迫感和现实感,有意识地自律、自省、自我节制,稳健地迈向自我导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刘敏 《重庆行政》2024,(1):93-9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其中一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富足”和“物质富裕”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彰显着民族复兴富含“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特性,也启示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一、中华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在社会转型的内部和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转型过程.文化转型一方面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与社会转型互为表里,都经历了从被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其中文化转型从被动到自觉的转折标志着社会转型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表面沉降到深层.从实际历史进程来看,越到社会转型的“深水期”,文化转型的深刻性和高难度就越发突显,价值重构的思考就越发沉重.为此,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后续探究就应当自觉顺应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分析现实国情,切中历史顽疾,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转型的有效性推进.学术上则要在承认“中、西、马”各自价值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彻底科学和英勇革命的优势,形成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中、西、马”优势互补、互动多赢的进取态势.  相似文献   

16.
从整体上看,青年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新崛起的一个阶层,靠了党的富民政策和自身的能力与奋斗,他们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在他们身上既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竞争、冒险、冒尖意识,又有在双轨制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多困惑。由此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风貌,并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本文依据1996年山东万名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294名青企业家抽样数据,就文化水平与青年企业家思想道德状况的相关性作一简要分析,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钟情于“特色理论”,关心时事政治、经济形势,理论敏感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与其他职业青年相比,青年企业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格外关注。认为近年来的教育活动最成功的是“理论学习”的,青年企业家以40.1%的比例在所有职业青年中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17.
“青年文化”不是主流文化中的、以年龄界限划分出来的、作为成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青年人的文化。中国的青年文化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剧烈的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失范是青年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社会学界之所以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青年文化”就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文化中已有的、而且是以与成人文化相对立的。默顿  相似文献   

18.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周海涛 《创造》2023,(4):47-5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平等”“和谐”“公平”理念,既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也体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对构建美好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纪小丽 《人民论坛》2014,(5):149-151
“中国梦”构想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无疑会成为全国人民携手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刺动力。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因此,对青年进行“中国梦”传播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宣传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