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参加抗日战争可从一九三二年长城抗战谈起,一直到一九四四年衡阳战役,先后达十二年。回顾我在这期间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战役,犹历历在目。现在谈谈其中几个片断,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长城抗战一九三三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随又炮轰临榆县城,我驻当地的东北军何柱国部官兵奋起还击,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日本侵畧军恃其优势的装备,先后攻陷山海关和九门口。二月下旬又用两个师团的兵力向热河进犯,旬日之间热河即为其所  相似文献   

2.
中将曾泽生     
毕一功 《黄埔》2011,(3):26-27
曾泽生(1902—197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云南省永善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第三期区队长,1927年1月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9年1月任滇军第三旅五团副团长。抗战爆发后,随军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率部参加台儿庄会战。1939年起任第一八四师副师长、师长,第六十军军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率部到越南受降。1946年率六十军赴东北,1948年10月率领六十军于长春起义,所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英雄周复(1900-1943),字旭人,江西临川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国民党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7年,被任命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兼总政治部《三民周报》编辑、黄埔同学会宣传科长。1929年,改任军校政治部秘书。1931年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后转入日本明治大学。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回国,参与组建蓝衣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战。  相似文献   

4.
刘韶声  郭济生 《春秋》2015,(2):58-60
1950年6月22日,按照约定,著名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程砚秋先生,结束在博山的演出后,率程砚秋剧团全体成员,乘火车到周村。当时周村市与长山县合并,县府驻周村,属淄博专区,专区所在地在博山。因为程先生身份特殊,淄博专区公安局专门派人护送至周村,由长山县公安局(周村)崔景仙局长亲自布置组织专门警员进行保护,崔景仙局长、长山县(周村)文教科长吴强等  相似文献   

5.
<正>韦一平(1906—1945),原名韦家惠,又名韦瑞珍,罗城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广州起义、海陆丰起义和百色起义。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湘赣边区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主任,兼吉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1939年赴江苏,任中共苏北特委书记,后任中共苏北区委会组织部部长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兼苏中军区第  相似文献   

6.
黎又霖(1895—1949),又名黎万里,贵州省黔西县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法政系,曾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10月加入国民党,参加过北伐战争。1933年赴福建参加反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抗战爆发后,与在重庆的中共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取得联系,成为中共特别党员。1945年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任民联西南执行部执行委员。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重庆支部秘书处主任。1948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担任民革西南区秘书长,协助杨杰建立川康滇黔民革组织,策动武装起义。1949年8月,在重庆被秘密逮捕,关押于重庆白公馆看守所。11月27日壮烈牺牲,时年54…  相似文献   

7.
正邹龙承(1923—1994),笔名邹郎,成都中央军校第19期毕业,1944年前往香港开始写作生涯,后迁至台湾,继续职业写作。邹龙承有"中国抗战小说之王"的美誉,曾参加长沙保卫战,其再现故乡"监利抗战故事"的长篇巨著《死桥》在大陆出版后,曾引起不小轰动,笔者曾有幸受托与他沟通往来。邹龙承极早就"半夜收听人民电台(指前线台)亲友信箱,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寻亲广播",并通过好友、台"立委"卜少夫从香港转信,与大陆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出身齐鲁大地运河之畔东昌府儒学世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难当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参政会(1938年7月至1948年3月),作为朝野各方咨询性的参政、议政机构。傅斯年被聘请为参政员。在国民参政会中,他先是作为社会贤达被遴选为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继之又作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7,(5)
朱西宁(1926—1998),原名朱青海,出生于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平民家庭,祖籍山东省临朐县。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朱西宁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涯,后来不得已加入国民党军队,长期参加抗战。他的足迹踏遍了苏北、皖东、南京、上海等地,并在苏北和皖东一带断断续续地读书和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西宁进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1949年他去了台湾,1998年在台湾去世,终年72岁。在台湾的山东人当中,他是文学成就较为卓著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正长城抗日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北平怀柔的长城脚下,与日军顽强交战的是从绥远调来的傅作义部59军。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一段悲壮的"长城抗战",发生于东北沦陷后的1933年。那年元旦夜11时,侵华日军向榆关(今山海关)发动进攻,爱国将领何柱国率守军奋起反击,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经过3个昼夜的激烈巷战,何柱国部第1营、3营将士全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陷。3月,日寇侵犯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即溃。日军趁势南犯,  相似文献   

11.
李雅樵     
《长江论坛》2012,(2):97
正李雅樵(1923年~1995年)楚剧生角。湖北汉阳县人。少年时原学京剧,12岁师从王月芳改学西路子花鼓戏(楚剧前身),抗战初期,参与楚剧名家沈云陔的楚剧班到了重庆,并拜楚剧名家高月楼先生为师,唱小生。因学习刻苦,技艺有了长足进步。1950年解放后参加了武汉市楚剧团,任副团长(前后团长为高月楼、  相似文献   

12.
第六世班禅大师——班丹益希(1738—1780年)是位知识渊博的杰出的宗教领袖。他为密切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借给乾隆皇帝祝贺七十万寿之良机,六世班禅亲到热河(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共同商讨了西藏的有关事宜。他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6月17日从雪域高原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起身,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7月22日到达热河。这次万里之行历时一年零一个月有余。  相似文献   

13.
孙瑞星 《黄埔》2012,(6):21-25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今年是孙明瑾将军壮烈殉国69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抗日英烈。淞沪抗战负重伤军校学习创佳绩1926年秋,孙明瑾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军校毕业,参加北伐,作战有功,历任第八十七师排、连、营、副团长等职。1932年"1·28"淞沪抗战爆发。2月初,蒋介石让何应钦调动散驻京沪杭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和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第五军军长(兼第八十七师师长),立即率部  相似文献   

14.
梁柏台(1899—1935年),新昌人。1919年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到上海,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8月,进莫斯科东方大学  相似文献   

15.
正季方在苏北苏中地区参加领导抗敌斗争"七七事变"后,季方前往上海参加宋庆龄发起建立的"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季方坚信抗战必胜,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依靠蒋介石政府的领导,则抗战必败。1939年春,季方经香港飞抵重庆,取得"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的身份。后  相似文献   

16.
<正>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等职。抗战期间,田汉曾经四次来到桂林,第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20日是国际著名记者 爱泼斯坦九十年寿辰,本刊刊发四篇祝 贺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以此为这样一 位老人祝寿呢?因为他在功有功于中国人 民。 1933年,爱泼斯坦与美国记者 斯诺结识并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苦 难与抗争中,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 国革命的道路。1937年中国全民族 抗战爆发后,他作为美国驻华战地记 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 上,追踪战局,奔走前线,采访过著 名的台儿庄战役、常德会战等。1938 年秋,在广州与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相逢,应邀参加她在香港创建的 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国际宣传,争取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1944年,他作为美国记者,突破封 锁访问延安,采访了中国领导人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以及及许 多军民,写下一批新闻通讯,向西方 社会传播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 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1945年,爱泼斯坦夫妇到美国 后,不顾反动势力的压迫,积极参加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促进美中两 国人民支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 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筹办对外刊 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 国》),以中国为家,长期致力于新中 国的对外传播中业。从30年代至今 出版了 《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 革命》  相似文献   

18.
苏峰 《北京观察》2015,(8):72-75
<正>董鲁安父子三人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带动了一大批人反抗日伪、追求进步,为抗战胜利、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书写、值得铭记、值得怀念。董鲁安(1896-1953),原名董,字鲁庵,又名于力。满族,祖籍河北宛平,生于北京。青年时代在北京高等师范读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留校任附属中学教员。1923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生,1925年毕业后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6,(4)
正我是广西博白县人,1920年3月16日出生,黄埔军校16期炮科毕业(炮校代训中央军校16期20总队,在此前我曾就读炮校干训班),曾任74军炮兵团排长、连长等职。1941年参加长沙第二次会战,1944年参加衡阳保卫战,血战47天。抗战胜利后,我解甲归田,在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78年三中全会后,进城经营小买卖,现身体尚好,生活俭朴。两年前,我有幸得到挚友赠送的一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6期炮兵科学生总队毕业同学录》。这本同学录历经风风雨雨70多年,实在珍贵难得。同学录的内容和其他各期的一样,有政府各  相似文献   

20.
寻人启事     
《黄埔》2015,(2):50
王金生,山东沂水县人,黄埔军校17期生,国民革命军14集团军少校,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王金生如今已94岁高龄,希望找到他失联70年的同学及战友徐泽滨,以下是他的寻人启事。抗战黄埔老兵徐泽滨(安徽蒙城县人),黄埔军校成都本校第17期3总队步科毕业生,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于1945年4月豫西南战役中坚守南阳马山口阵地时身负重伤,急转院送往西安陆军伤兵医院抢救。愈后至今70载失去联系。你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