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人民服务"的理解阐释主要沿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两个层级展开,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升华。"以人民为中心"既依次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里,又逐步写进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总体性文件中,它从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方法层面等维度达成了对"为人民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未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永远在路上,应沿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等多维理路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各个方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回答。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在新形势下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重视发展、崇尚实干,从价值、内容、实践三个方面科学缜密地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传承马克思主义核心取向的基础上阐释了"人民至上"的实质内涵,端正发展的价值取向;从回答党治国理政时代课题的高度对未来发展蓝图进行全新擘画,明确发展的主体内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开辟"三位一体"的落实方案,形成发展的方法、新的发展构想,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7,(17)
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党的初心、执政理念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生动实践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重申,"牢牢把握我国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展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以看到两个着力点,其一,党的人民情怀;其二,加强党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要求全党务必牢记党执政的初心使命,以期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克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人民中心"偏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追问并剖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个前提性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以人民的什么为中心的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执政为民的问题,旨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分析三个问题的内在统一关系,进而审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7,(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展现,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哲学观的深刻表达,同时也是党有决心、有定力、有毅力始终  相似文献   

8.
正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还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也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2016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向2800多名人大代表报告政府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  相似文献   

10.
正"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2016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向2800多名人大代表报告政府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  相似文献   

11.
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利益为本位和以人民共享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政治建设上,就要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体现在社会建设上,就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就要坚持  相似文献   

13.
李宁 《岭南学刊》2021,(1):111-115,1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厚的哲学基础,它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的实践与发展,传承于中国文化传统优秀的民本思想,实践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它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哲学发展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广大人民群众才会真心爱戴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贯穿"十三五"规划《建议》始终的一条红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人民至上,实现途径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根本保证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金华宝 《重庆行政》2017,(5):101-103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十三五"规划的始终。从提出到现在的两年里,理论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议题。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至上"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1]。人民是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初心的实质内容,是党的精神谱系的灵魂,规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的,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导向,是评判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价值标准;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践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这一思想有着完善的价值结构,人民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既是价值目的也是价值手段,是在人民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这一思想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党性党风之中,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特别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中,以及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文化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等各个领域;这一思想以人民全面共建共享为实现路径,以全面发展的人民为价值主体和依靠力量,以人民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的民生思想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以"亲民、为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引领下,追求大民生格局,必将推动民生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风格。习近平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发挥群众语言的独特魅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时代要求、思想精髓、价值旨归、关键突破口、制度保障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