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引擎。吉林省农村转移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但是,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区域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直制约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速度、结构和渠道等。探索合适有效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模式,提高转移就业群体的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推动吉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经济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城镇化过程中,沿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造成资源优势的不断削弱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因此,在城镇化中,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直接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实证分析,对该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以期从生态保护视角实现城镇化科学、高效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萍 《中国人大》2010,(21):18-19
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中,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而且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过程。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但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模式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向军 《人民论坛》2014,(14):233-235
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进程中均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城市病"、资金、人口转移、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中国与欧洲城镇化在社会转型任务、资金来源、政府主导模式、人口转移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认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模式、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7,(3)
<正>城镇化对于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从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调查发现,已经进入城镇、希望落户城镇的农村人口是城镇化的主动力。他们认为:眼界,  相似文献   

6.
张向军 《人民论坛》2014,(5):233-235
中国与欧洲在城镇化进程中均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城市病”、资金、人口转移、公共服务保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中国与欧洲城镇化在社会转型任务、资金来源、政府主导模式、人口转移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认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需要借鉴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就地城镇化为主导的模式、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公共服务体系以及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制宜的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广西城镇化问题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肇忠 《桂海论丛》2001,17(5):87-90
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它可以给工业和第三产业带来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能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 ,能扩大内需 ,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广西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 ,为此需要实施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辅的工业化战略来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点 ,要清理阻碍农民市民化的规章制度 ,大力发展陆路交通事业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建立惠及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珏 《当代建设》2003,(5):13-14
城镇化是指生产要素聚集,进而带动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合肥市城镇化的总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一)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人口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常住人口已达50万人以上,比1978年翻二番多。2001年非农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者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周宗社 《理论月刊》2014,(1):119-122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分析表明,两者具有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进经济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城镇化,不断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是一座拥有近3000万人口、220多万家企业的超大型城市,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其中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将近5万幢,每天轨交客流量1000多万人次,起降航班2000余架次。作为一个系统庞杂的有机体、生命体,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加速西部城镇化进程契合党的十六大“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精神,而积极发展西部小城镇则是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西部小城镇发展对西部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将离开农村,小城镇是他们的理想之地。 1.西部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落脚点。西部与全国一样,安置不断涌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后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使农牧民的绝对数量增多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牧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也大大增多。更为特殊的是,西部地区由于  相似文献   

12.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物的城镇化"为核心的传统城镇化,要求农村公共性与城镇化公共性对接、并轨,保障城乡居民公平、公正地享有同一、统一的公共性。解决城镇化发展中"人"的问题的公共性诉求在于:加速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优化城镇化发展的"人—物"结构;弥合城乡公共性断裂,努力让居村农民、进城农民和城镇市民都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籍于此,新型城镇化发展除了从拓展公共性空间和培育多元公共性两方面着力建构城乡一体化公共性外,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政策、治理、服务和居民权益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协商论坛》2013,(9):34-34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交通运输,工商业等人类活动的过度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造成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丁璇 《前沿》2013,(16):116-117
随着聊城市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为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该群体难以在城市中真正立足,当前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为基础。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和充分论证描述了聊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该群体社保缺失给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首先应当基本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再大幅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影  孙明慧 《人民论坛》2011,(10):152-153
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政策下,吉林省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差距较大、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医疗费用筹集困难、农村社会救助标准低且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道路,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城镇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而主导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对城镇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主导产业因其较强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在促进人口集聚,增加非农人口比重、扩大城镇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城镇文化传播、促进城镇文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政策下,吉林省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差距较大、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医疗费用筹集困难、农村社会救助标准低且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道路,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姚健 《当代建设》2003,(2):62-63
一个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主要目标。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反映了我国特定社会制度的个性,是一个相生相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一、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完善和提高的前提与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人民整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有其必然性。其次,经…  相似文献   

20.
《政协天地》2014,(2):41-42
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换,文化需求旺盛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更加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