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官德是为官者立身从政之本,为官者具有良好官德是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晏子春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官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官要"以民为本",在遵循民意中恪守"爱民""乐民"理念;为官要"尽礼行忠",在躬亲践行中坚守礼义准则;为官要"劝谏纳善",在处事履职中坚持刚正不阿;为官要廉洁清正,在省察自律中加强品性修养。《晏子春秋》体现的传统官德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不是命名为"心学",是因为他寄予厚望的心不是所有的"心",而是既与机心截然对立又能化解机心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就是仁。  相似文献   

3.
《贞观政要》是我国古代政治典籍,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其中官德思想影响颇为深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贞观政要》的官德思想,对于完善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以往人们对其解读和研究多数是从政治、道德和教育等角度展开。其实,《论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元素。本文从自然主义的科技观、"志于道"的求是精神、"博学务本"的科研方法和"以德摄知"的知识观等几个方面切入问题,综合分析认为,《论语》乃是反映先秦时期我国传统科技文化发展的代表性著作,其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6.
道教经典《太平经》蕴含丰富的官德思想,彰显“省欲去奢”、“柔弱不争”的为君之德,以及“忠诚”、“劝谏”的为臣之德.在政治主体美德、政治行为的道德调控、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方面, 《大平经》官德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伦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辞职     
"辞",既有"告别"的含义(如《楚歌》·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陆游《送客》诗:"意倦客辞去,秉炬送柴门"),又有"推辞"、"辞谢"等不接受的意思(如《仪礼·土昏记》中"姆辞不受",苏轼《画渔歌》"本不辞劳几万一"). "职",既有职务、职业的含义(如古代"六卿分职",我们也常用"尽职尽责"),又有"职位"、"职掌"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这八个字,是中华原典政治学的基本理念。它回答了关于天人、生民、社会、政治、以及政治存在的合理根据等根本性问题,是中华原典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源于中国的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中国哲学的人本精神,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垂范。今日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原始共产主义在新世纪的遥接。从"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到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也正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10.
张文晶 《学理论》2013,(11):197-198,211
针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中国古代原本就有"民法"一词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这一误解根源于《尚书.孔传》。《尚书.孔传》把最初马融的解释"明居民之法"理解或者省略为"明居民法",乃至有后来清末民政部提出"民法"一词出自我们古代典籍《尚书.孔传》的论断。当代学者遂沿袭此说,而不明原本。不论从咎单司空的身份还是"居"篇的性质来看,《明居》不应是一篇关于民事法律规范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官德是指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官德具有政治性、强制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等特点。近年来,执政党和政府对于官德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5)
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而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学》"三纲领"恰恰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些启示和弥补。《大学》"三纲领"在古代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大学》"三纲领"仍然能够给予人们启示,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将会在德育当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作为儒学的重要篇章,《大学》的"三纲领"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从乔治到简,马戛尔尼家族亲身体会了二百多年来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巨变和复兴"就中国来说,父亲对我的影响,远远大于我那位觐见过乾隆皇帝的先祖。"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自己的中国情结来自  相似文献   

14.
"五福"一词,原出于《书经》的《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  相似文献   

15.
近日,人民网发表评论《恪守“职业道德”对为官者意味着什么》,对近期面世的《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进行介绍,这是我国首部以“官德”为主题的丛书。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对现代官德进行了厘清,概括成为民、忠诚、务实、公正、清廉、修己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惭愧     
胡兰成《今生今世》里说:"中国旧小说里英雄上阵得了胜或者箭中红心,每暗叫一声惭愧。"—本书里解汉字"惭愧",说它是"心鬼为愧,心中有鬼也。斩心为惭,斩除心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传统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德配天。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在我国古代,政治与道德是被捆绑在一起的,将政治与道德衍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使道德发挥出更强的政治功能,从而将封建统治制度的政治目的、权力和秩序与封建道德融合为一体,从伦理层面保证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所以"德治"受古代一些思想家大力追捧和倡导,将其视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18.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既源自上帝、祖先神又开始与积极主动之"敬"的观念相融合.周公"则以观德"是"仪式刑文王之德"的产物,周公所制礼乐(礼则)源自文王虔敬上天、恭敬人事而形成的"德型"."德"为"则"之根源,"则"为"德"之具体落实.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制度典礼(礼则)落实文王之"德型",由此永葆天命.从文王树立"德型"到周公"则以观德",世俗化、人文化的礼乐制度逐渐成为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手段,政治秩序、社会准则与思想文化的道德化发展路向亦由是得以奠定.  相似文献   

19.
王震亚 《民主》2012,(10):21-24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晋·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界,却有一位堪称经师与人师合一的史学家陈垣(1880—1971)。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从前清、民国到新社会,可谓历尽沧桑;从曾经的基督教徒到共产党员(1959年入党),又能与时俱进;20世纪50年代,被毛泽东誉为"国宝"。不为乾嘉作殿军陈垣既不同于陈寅恪,系名门之后,有家学渊源;亦不同于胡适等人,有游学欧美的经历;完全是靠持之以恒的苦读,得以自  相似文献   

20.
邱小玲 《求知》2010,(9):12-14
<正>"官"是指在国家和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政治权力或行政权力的人员。由于其手中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他们又被赋予了最具权威又富有时代内涵的称呼——"人民公仆"。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和政治素质,也是官员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官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道德培养工程,其旨在提高党政干部的道德品质及政治素质,使为官者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