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爱平 《传承》2010,(16):36-37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合计10254种,172860卷。《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2.
审明年庚 识破欺诈 题解: 本案载《疑狱集》卷五。和氏原书本为四卷,《四库全书》收录时将明代张景的续补之作一并录入,且合成一帙,共成十卷。一至四卷为和疑和(山蒙)父子之原著,五至十卷为张景续作。张景之续,基本保持和著风格,而上自汉朝,下讫元明,收罗案例更为宏富。  相似文献   

3.
何述强 《当代广西》2009,(13):54-55
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廉吏第一”,他的初仕之地是广西罗城(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库全书》收有他的《于清端政书》,开篇第一卷就是《罗城书》。  相似文献   

4.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从康熙《黄金台怀古》诗说开去卢白木清代康熙大帝曾写过一首《黄金台怀古》的诗:"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下齐七十城,声振沧海隈。……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读罢,引发我对历史上"黄金台"故事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毛,字平仲,因隐居衢州 (今浙江 )烂柯山,号樵隐居士。著有《樵隐集》十五卷,其中《樵隐词》(又称《樵隐诗余》)一卷,最为人所称道。《四库全书总目》评曰:“他作不甚著,而小词最工”,并将其《樵隐词》一卷 42首全部收入全书。《全宋词》、《宋六十名家词》均将其词全部收入,可见其在宋词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几百年来无人对其人其词进行专题研究 (仅有零星点评),另外,近些年来笔者对毛姓历史文化进行了研考,获得一些新资料,出版有《毛姓史话》①一书,发现还是伟人毛泽东的远祖,因此研究其人其词有填补宋词研究空白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最后总结期,清诗特色的形成得益于康熙朝王士禛"神韵诗"的创立和乾隆朝袁枚"性灵说"的张扬,而这两次诗风的转变跟清廷统治者建设满、汉文化认同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曾广钧(1866—1927),字重伯,号觙庵,又号伋安,别署中国之旧民。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孙。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官广西知府。有《环天室诗集》五卷、《后集》一卷,宣统二年刊行。又有《外集》、《支集》各一卷,分别载《学衡》三十二和三十五期。他是近代一位重要诗人。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天巧星浪子燕青当之,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以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当之,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本文试对曾广钧及其《环天室诗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高适《李云南征蛮诗》作于唐天宝十二载夏,一些论者多引下列史料作为本诗事迹: 《新唐书·南诏传》: 会杨国忠以剑南节度使当国,乃调天下兵凡十万,使侍御史李宓讨之,辇饷者尚不在。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宓败于大和城,死者十八。《旧唐书·玄宗纪》: 十三载六月,……侍御史、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兵击云南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新唐书·玄宗纪》: 十三载六月,……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死之。《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侍御史、剑南节度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大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  相似文献   

10.
《春秋》2021,(1)
正蒲松龄,困顿终生的布衣秀才,默默无闻的乡间文人王士祯,位高权重的朝廷大臣,执牛耳的诗坛领袖一部《聊斋》,让地位悬殊的两人相知相赏,友情延续20多年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  相似文献   

11.
魏庆之(生卒年不详),字醇甫,号菊庄,南宋建安(今福建建阳)人。据清道光《建阳县志》载,其墓葬位于县邑崇化里奏仙坛,惜已无存。魏庆之系宋代江湖派著名诗人,著有诗歌理论批评著作《诗人玉屑》和诗集《菊庄吟稿》,在当时很受重视,流传很广。魏庆之生性爱菊,恬淡闲静,不慕功名,喜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标榜,故以“菊庄”为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种  相似文献   

12.
《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相似文献   

13.
方娟 《公民导刊》2005,(3):44-45
他,一生爱诗写诗。文革中被打致残,双耳全聋。在他无声的世界里,诗是他能听到的最缤纷的声音。2005年1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毕生心血所作的诗集——《巴蜀风》,捧着这装帧精美的诗集,他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4.
<正>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世事变迁,风云激荡;煌煌千百卷典故籍,浩瀚幽远,目不暇接。一捡拾两个历史小故事。《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有一则齐威王"晒国宝"的故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原文译成白话:齐威王、魏惠王在郊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7,(10)
<正>制艺又称制义、时文、四书文、八比文等。制艺写作是清代科举制度规定的考试项目。"士既无不出身于科举,既无不能为制艺。"清代"出身于科举"的台湾文人留存的制艺作品相当多,并有制艺作家和制艺作品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卢前(冀野)《八股文小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据清人梁  相似文献   

16.
素来传为美谈的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仿佛在一夕之间,就废除了秦朝的一切苛法,《史记》卷8《汉高祖本纪》叙沛公刘邦初入关时,召集父老宣布废除秦朝苛法(《汉书》卷1上《高祖本纪》同)说: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 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 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 去秦法。”而《汉书》卷23《刑法志》则略有不同,其言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皎然"为他的法名,吴兴(今湖州)人,中唐著名诗人,康乐侯谢灵运十世孙。皎然的生卒年月见于史载,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前后,约卒于唐德宗贞元九年至十四年间(793年~798年),享年近80岁。皎然的著述很多,现存《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议》一卷、集外诗若干。皎然的文集是由皇帝下命令而编定的,由此可知皎然在当时曾声名显赫。皎然生于湖州,卒于湖州,大部分诗作又写湖州。从皎然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湖州先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也有这种往来的事实。万历《云南通志·大理府古迹》载:“日本四僧塔,在龙泉峰北涧之上。逮光古(“逮”字误。光古非日本僧人,说见后)、斗南,其二人失其名,皆日本国人,元末迁谪大理。皆能诗、善书。卒学佛化去,郡人怜而葬之。”元末日本僧人迁谪云南之事,钱谦益《列朝诗集》载“国初,日本僧入贡者,多谴谪居滇南。”王宗载《四夷馆考·日本国》说:“洪武十七年,僧如瑶又来贡,坐通  相似文献   

19.
《春秋》1998,(5)
关于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籍贯,现代典籍中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河南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顺天大兴县(今属北京市)。其实,史可法应为山东省鄄城县梁屯乡东史庄(明清时为濮州大史庄)人。村人对此从未张扬过,因而史可法的真正籍贯至今仍然鲜为人知。今人的错误认识来源于正史。《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二载:“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世锦衣百户。祖应元……黄平知府……  相似文献   

20.
清代台湾械斗频仍,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台湾学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有的还编制了械斗年表.例如,《台湾省通志》人民志人口篇所列年表(以下简称表Ⅰ),记栽了28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1卷第1期张菼《清代初期治台政策的检讨》一文所附“清代台湾民变概要表” (以下简称表Ⅱ), 编列了40次械斗事件;《台湾文献》第27卷第4期黄秀政《清代台湾分类械斗事件之检讨》附表(以下简称表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