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与《道德经》黄方平老子的《道德经》有着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等丰富内容。但是,《道德经》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真正理解了老子的“道”。也就理解了《道德经》;如果不懂得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3.
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在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的是老子的宇宙观,是其宇宙观的精髓之说,又是《道德经》立论的基石,而其中的“道”、“眇”、“噭”三个函义,是其精中之精,讲的是其宇宙观的三个层次.以下是我对此章的解译:[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相似文献   

4.
自知     
《求知》2017,(10)
<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第72章【释义】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珍惜自己的名誉而不自以为比别人高贵。  相似文献   

5.
自知     
《求知》2017,(10)
<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第72章【释义】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珍惜自己的名誉而不自以为比别人高贵。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4)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个命题,大家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来进行的,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本文将此命题回归到《道德经》之中,从老子思想体系出发,探索了它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读书札记诠译(续一)——出入佛道 (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首推老子说起道家思想对毛泽东文化心理的影响,自然首先要想起春秋末期的老子及《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统共虽只有5000言,但其内含却很丰富、深奥,是旧时学子的必读书籍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即已非常熟悉,在他的《讲堂录》里便记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3)
《道德经》中含有大量治国思想,老子从描述“道”及其特征中逐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在利用《道德经》治国思想时,务必要厘清老子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当代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者治国理政的主题,所以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对老子治国思想进行评述会让其具有现实意义。改革所要求的简政放权就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治国理念具有某种契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老子的治国思想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道     
吴琼 《学理论》2013,(7):46-4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道德经》以老子的"天道观"为出发点,进而推及人道观和治道观,使其成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国家治理方面的书。从天道、人道、治道三方面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浅析,以更好地去理解老子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10.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风格鲜明、内涵深刻,说真话说实话,说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为国内外社会各界喜闻乐见。习大大的语言力量到底来自哪里?最近出版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深入分析了习大大的讲话内容和语言风格,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治大国如烹小鲜——了解国情,科学施政"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危机却日渐显现。欲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论述老子的道与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是人类心灵品质的最高层,因而《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信仰。这些道德就是源自于自然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2.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著作,千百年来它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的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老子》,是古今的热点,号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书的作  相似文献   

13.
知足     
正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春秋)老子《道德经》第46章【释义】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得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相似文献   

14.
杨青才 《学理论》2013,(5):27-28
所谓"人本"思想,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对生命权利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以及探寻理想社会上。老子思想体系始终是关注人,关心人,力图给人们以终极关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人的身上,展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5.
难易大细     
《求知》2017,(12)
<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第63章》【释义】解决难事要从容易时谋划,成就大事要从细小处着手。天下的难事都从容易时慢慢发展起来,天下的大事都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所以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必然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往往会遇到太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蔡元 《理论导刊》2007,(2):109-110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经》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深远的历史文化根基,彰显着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特色,值得我们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7.
老子作为战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在其短短五千言《道德经》中,阐述了丰富的哲学、政治思想,其中也描状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其具体内容与18世纪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确大同小异(参见《理论探讨》1990年第1期马国钧同志《老子与摩莱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但笔者认为二者存在着根本的差距,即老子并不是真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至多只是不自觉地带上了空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3)
"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和推崇。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道德经》中就多次论述了"谦",其中包括:满而不盈、谨言慎行、谦让不争和功成身退。告诫我们:不骄傲自满,故能去旧更新;慎始慎终,便可减少失败;不与人争,就不会有怨咎;功遂即谋身退,便不会招致怨恨。其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党政论坛》2006,(10):38-40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道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20.
对立统一     
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释义】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依靠,音与声相互谐和,前和后相互接随。【作者简介】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写作背景】《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属下篇德经,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核心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