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概况,经过2011年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是中国政务微博稳步发展的一年,虽增速有所放缓,但政务微博的功能不断扩展、应用不断深化,进入务实应用发展的新阶段;在2012年政务微博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指出了当前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阶段政务微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执政方式,目前在中国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缺乏应有的规范。行政法学的根本宗旨及其基本原则既为中国政务微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也提出了出台一部普遍性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一要明确界定政务微博,由提倡渐升为义务;二要规范政务微博的运维行为,建立合乎"粉丝"期待的发布机制;三要完善政务微博的内部管理体制,做好政务微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政务微博相关的文献检索整理,综述了政务微博的研究现状:对中国政务微博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关系等六种视角,后续研究应进一步融合技术、管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来考察政务微博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已有研究以描述性论文居多,多为观点阐述或案例介绍,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较少,部分文献采取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政务微博的集群化效应极大地提升了群内各微博的影响力。但作为政务微博排头兵的公安政务微博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群内成员发布内容供给不足、联动效果不佳、集群应对危机事件能力欠缺、集群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更新公安行政服务理念,在优化政务流程的基础上重构集群格局,建立专业化的运维团队,加强集群化背景下的微博管理制度建设,从而力促公安政务微博逐步成长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办公平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舆论媒体,微博不仅极大地释放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而且对于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热点事件经过微博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屡屡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而一些官方媒体在面对微博上引发热议的相关事件时却常常表现为"缺位"和"失语",甚至因此遭到强烈的质疑和批评,引发严重负面效果。因此,在微博时代,官方媒体应高度重视微博等新型媒体的功用,建立与微博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微博时代的话语权,重塑官方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陈岚 《电子政务》2013,(11):41-4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博也随之出现并极大改变了传统的政民互动模式,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顺应时代发展开始利用政务微博,使其成为信息交互、征集民意、展示宣传、回应诉求等的政民互劝平台,以达到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文章选取新浪微博平台上的280个南通政务微博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政务微博的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互动情况和微博内容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南通政务微博的实际运行成效,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问政"时代的全面到来,政务微博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务微博在当前网络政治话语生态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一般特点与个性特征。政务微博话语传播呈现出引发、扩散、回落循环往复的生成机制。树立全新政务理念,强化微博舆论引导,实现微博规范发展是增强政务微博话语权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廖海敏 《传承》2014,(7):82-83
微博问政是网络新媒体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课题,政务微博是党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体现。党和政府选择政务微博作为政治传播的一种新形式,表明了政府与民众加强沟通的态度和与时倶进的思想。我们要积极化挑战为机遇,主动应对微博问政,推动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并向现代治理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传播与综合应用,中国政务微博正在从以信息发布、信息公开为主向深化政民互动、实现舆论引导、提升为民服务的方向转变。本文从总体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方面论述了2015年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概况;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及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雅 《电子政务》2012,(4):34-40
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新渠道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阐述了政务微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评述了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微博平台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政务微博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样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政务微博作为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政民互动、为民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也频繁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利于政治沟通的有效进行。以政府作为程度、公众反响状况、政务微博平台建设情况以及政治法律环境等四个因素为基础,构建政务微博信息不对称模型,以解决政务微博信息不对称,实现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是一种新的政府信息服务形式,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呈现出"数量大、发展快、参与者众、传播广、关注者多、反响强"等特点。分析了政务微博的优越性:时效性、便捷性和互动性强;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信息发布缺乏系统性、信息内容缺乏权威性、信息传播缺乏可控性。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丰富信息内容、加强互动合作"等政务微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微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政府的角色定位,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通过开设政务微博的方式,与民沟通互动。对选取的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6个政务微博一周时间内发布的微博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从微博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描述地方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其中,信息内容方面重点考察信息类型、信息来源和地域接近等影响因素,信息表现形式方面重点考察扩展阅读、标题、多媒体表现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地方政务微博存在发展不均衡、信息量少、官腔比较严重等问题;最后对中国地方政务微博未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即鼓励发布民众感兴趣的与民众利益密切的原创话题,发布的微博信息要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需求,应合理运用多种表现形式传达当地政府信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类型,微博正在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如何引导微博舆论,提高微博时代政府的执政能力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主要的城市在政务微博的使用上有很多异同,本文拟从比较北京上海政务微博现状入手,探究当今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政务微博,特别是政法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然而政法微博数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微博的使用和管理状态迥异。如何理解并解决这样巨大的差异性成为政法微博使用和管理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好发挥新型技术在政府服务中的作用,本研究在现有电子政务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服务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针对四种不同的公共服务类别分别分析了政务微博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所在;并以广东省政法微博的运营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微博技术同公共服务功能匹配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微博技术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未来的政法微博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传播视角和管理视角回顾了政务微博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政务微博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了政务微博的现状及困境,提出政务微博存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不当、关注度不高等问题;从"言语角色"角度对政务微博建设提出了建言:应将政务微博的直接听话者由微民转向社会媒体,将政务微博的直接听话者和目标听话者分开,按照层级和职能对"说话者""听话者"身份及"说""听"行为重新定位和比配。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桂海论丛》2012,(5):94-97
近年来微博在中国社会已被广泛运用,并对政府官方传统宣传效力形成挑战,政务微博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公共宣传和危机应对的新选择,在实践中对政府有效施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微博天然的"短、频、快"特质也使其在政务微博的运用中显示出一些明显的不足。政府应正视政务微博的运用边界,理清政府官网与微博的关系,让微博成为政府施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陶鹏 《人民论坛》2012,(20):26-27
政务微博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推动着政治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但政务微博毕竟还处在发展时期,因此需要从网络文化建设入手,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规划具体内容,与政府网站互补发展,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和长效发展机制,从而以科学的发展策略持续提升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特别是微博的蓬勃发展,政务微博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在全国开始迅速发展应用。文章就当前大连政务微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切实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峰 《电子政务》2012,(6):17-21
概述了中国政务微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政务微博的兴起对推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有效结合的积极作用;基于政务微博的实践探索分析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并指出其可形成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最后提出政务微博的应用急需制度化的机制,应从政务微博的建立、形式和内容、互动、信息把关、发展机制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