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以草食动物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对非洲国家危害严重,被列为毁灭性的疫病。我国自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1981年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和青海省黄南地区的牦牛中发现有此病流行以来,不少同志对此病的传染蔓延情况十分关注。现将1983年嗜皮菌病流行区域的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大家畜(黄牛、马、骡、驴)传染性皮肤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于1987年9月,先后在我省周口地区、郑州、开封、许昌等市县对大家畜发生的皮肤溃烂病进行了调查,并以扶沟县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该病为刚果嗜皮菌引起的大家畜嗜皮菌病。并筛选出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一)流行嗜皮菌病的国家有增无减 据我们统计,1981年有23个国家发生嗜皮菌病;最新资料统计有40个国家。它们是:非洲的尼日利亚(1975年从美国进口62头牛,五年间全部发病,致死率达68%)、加纳、苏丹、几内亚、肯尼亚、布隆迪、乍得、南非、塞内加尔、尼亚莎兰、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扎伊尔、卢旺达、贝宁、马拉维;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72年报道,在一次爆发中马发病率为24.5%)、新西兰及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洲的美国(1983年,在一含24头奶牛的母牛群爆发本病,全群受染)、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1979年,12头输入牛全部爆发感染,其中5头死亡,3头迫杀)、  相似文献   

4.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虽早于本世纪初已被发现于今之扎伊尔,并于其后陆续蔓延至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但在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的牦牛病例中分离到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才确认本病的存在。之后,在1981~1982年间,经过我们的调查,又确诊在四川甘孜地区和青海黄南地区的牦牛中有该病广泛流行,其感染率一般约为50%,最高可达90%以上。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外对本病仍未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预防菌苗,也缺乏理想的防制措施。因此,我们进行了治疗试验。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5.
兰州兽医研究所曾试用青、链霉素治疗嗜皮菌病,取得显著效果(见本刊1983年第1期)。为进一步肯定疗效,于1983年对四川省炉霍县宗塔公社自然发病牦犊牛1205头进行治疗,其中双抗组治愈率为89.13%,青霉素组治愈率为93.71%。  相似文献   

6.
蜱等传播媒介的控制 使该病造成传染的因素很多,诸如被污染的土壤、灰尘、水、草、蝉、疥螨、蚊、蝇等等。但是有些传染因素难以控制,所以除虫灭蜱就成为某些地区常用的一般性预防措施。蜱、疥螨、蚊、蝇等体外寄生虫和昆虫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由于目前世界上仍未研制出可供预防此病的菌苗,所以控制蜱等体外寄生虫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则成为一种花钱少、效果好、常为人们所使用的预防手段。控制蜱,使动物保持无蜱状态,结果嗜皮菌病的发病率下降而且即便感染也会减轻其病损程度。控制蜱较为有效的方法仍是用一些杀蜱的药剂,给动物进行药浴或者喷雾(G.M.Mugera,1979;Muk.T.Abu-Samra,1976)。  相似文献   

7.
1987年8~10月尉氏县西部及北部8个乡,发生了以牛为主的大家畜皮肤溃烂症。这8个乡有大家畜57260头,发病1564头(其中牛1484头、马属家畜80头),发病率为2.73%。2~6岁的青壮年牛发病率为67%,1岁以下的幼犊及8岁以上老年牛很少发病。据河南农大尹凤阁等诊断,该病原系刚果嗜皮菌。治则与方药 据发病季节与临床症状按皮热湿  相似文献   

8.
发病情况 本病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草食兽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患牛被毛稀疏,头背部皮肤有广泛而菲薄的面包样皮屑,面部皮肤粗糙,多在口周围、耳、鼻梁、颈、臀、尾根等部  相似文献   

9.
嗜皮菌病的诊断及其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动物皮肤传染病。此病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首先在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发现,并作了原始的描述,当时称之为“皮肤接触性传染”。后来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印度等许多国家均有报道。在美国于1961年才证明有此病流行。本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马、绵羊、山羊等家畜和鹿、斑马、羚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人的自然发病,家兔、豚鼠、小白鼠等均可实验感染。  相似文献   

10.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已知我国某些地区有嗜皮菌病流行。为适应大群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之需,亟应研究出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易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嗜皮菌病产生较少的循环抗体,所以给该病的血清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致使国内外长期以来均依靠细菌学方法确诊,这给普查和防治造成极大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对于嗜皮菌病血清学诊断已有较多的研究,国内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我们参照有关资料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简称DID)方法用于诊断牛嗜皮菌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嗜皮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已经证实我国甘肃、四川、青海等省也有本病流行[1、2]。但是,迄今还未见到有关刚果嗜皮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的报道,也缺乏实验室内理想消毒方法的根据。有鉴于此,特进行本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 1.刚果嗜皮菌:系本所1981年11月12日冻干保存的甘孜牦牛刚果嗜皮菌,菌号811F_5。用灭菌无离子水溶解后接种于F5A肉汤中,37℃下培养增菌,将0.1毫升菌液接种于4.4毫升F5A肉汤中,37℃培养,涂片镜检,确认为本菌的72小时培养物,供试验用。 2.大肠杆菌:系本所外检组惠赠,作对照菌用。  相似文献   

13.
自1966年Carmichael氏在美国第一次从猎犬中分离出犬布氏菌(Brucella canis)后,相继在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日本等国亦有报道。国内最早于1984年,尚德秋等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实验动物部首次从实验犬中分离出两株犬布氏菌。 乌苏县兽医站,1986年~1987年对本县农区部分乡(村)家犬进行了血清学、病原学方面调查,结果从家犬中分离出一株犬布氏菌。首次证实乌苏县为新疆犬布病流行疫区。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进行畜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临床观察、血清学检验。病原菌分离,发现3只1岁半的初产奶山羊,无任何布氏菌病临床症状,经多次血清学检验为阴性,但从胎盘中分离出3株布氏菌,为潜隐性感染布氏菌病。调查方法在宝鸡市进行畜间布氏菌病调查时发现宝鸡县金河乡奶山羊布氏菌病感染严重,在受检的415只奶山羊中阳性羊54只,感染率为13%,其中有2个村的羊感染率达22%。因此将该乡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对全乡的901只奶山羊逐头采血检  相似文献   

15.
石膏样毛癣菌病是由石膏粉末样毛癣菌(Trichophyton gypseum)所引起,由于其侵入长毛兔皮肤后,被侵部位病变呈圆形结痂,故又称金钱癣(ringworm)。它是长毛兔生产的大敌之一。 (一)发病情况 某兔场自1984年下半年,就有个别兔发病,1985年9~10月为发病高潮。当时全场约有兔1600只,发病700只,发病率达43.12%,其中成年兔患病380只,约占成年兔的30%,且多见于哺乳母兔;1~4月龄的幼兔330只,约占幼兔的90%;而1~2月龄的仔兔几乎100%发病,死亡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6.
(一)皮癣菌 皮癣菌是由具有嗜角化组织的一类独特的丝状真菌所构成。根据其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营养需要,将皮癣菌分成3个属,即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共有40个种。其中毛癣菌属含有25个种,小孢子菌含14个种,表皮癣菌1个种。直至最近,这些真菌还分类在不完全菌纲,那就是说没有性状态。然而,在某些毛癣菌种和小孢子菌种中已发现有子实体(子囊孢子)产生的有性状态,因  相似文献   

17.
家畜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染对象是牛、羊、猪,特征是引起这些牲畜的传染性流产。布氏杆菌对其他牲畜如马、犬等也有致病性,并且可以通过牲畜传染给人,引起人的布氏杆菌病。因此,家畜布氏杆菌病不仅由于引起牲畜的流产、不孕、泌乳减少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9月 1日 ,吉林省蛟河市某个体养蛙户饲养的 5万只中国林蛙暴发烂皮病 ,先后死亡 40 0 0只左右 ,经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疫病得到控制。发病情况 该蛙场于 2 0 0 0年 5月初建成 ,6月初将变态幼蛙移至蛙场饲养 ,幼蛙生长良好 ,未见有发病、死亡现象。同年8月 2 0日 ,该户从附近养蛙户购进当年幼蛙 80 0 0只放入场内饲养 ,从 8月 30日起发现有死蛙 ,至 9月 30日林蛙死亡 40 0 0余只 ,死亡率达 8%。症状 发病初期 ,病蛙瞳孔出现黑色粒状突起 ,很快全眼变白、失明 ;同时病蛙背皮失去光泽 ,皮肤先发生溃疡 ,最初溃疡灶为白色小点状 ,继而…  相似文献   

19.
血防846,化学名称为六氯对二甲苯,又名海土尔,是一种有机氯制剂,本为驱吸虫药。用此药驱杀各种家畜的疥螨、蜱、虱等体表寄生虫,收到良好效果。共治疗285例,多数一次即愈,治愈率在95%。  相似文献   

20.
大鲵又名娃娃鱼 ,是我国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不少地方已在渔政部门的许可下 ,开展大鲵的养殖。目前已发生多起大鲵腐皮病病例 ,需引起注意。症状 病鲵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体表粘液脱落 ,有许多呈油菜籽或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 ,白色斑点进一步呈溃疡状 ,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 ,尤以四肢为重 ,口腔、尾柄、头部充血。剖检 剖检死鲵 ,可见肝肿胀 ,呈紫红色 ;胃、肠道充血 ;胆囊肿大、呈绿色 ;心肌变淡 ;肺紫红色。预防 大鲵从异地运入时操作应细心 ,最好将其分装运输 ,避免相互撕咬受伤。下池前用 0 .5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