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绍邦 《新视野》2005,(4):32-34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地把“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2.
钱进 《理论与当代》2004,(12):63-64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经历着根本性和结构性的整体变化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0,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和世界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环境的变化将在长期内影响我们党完成执政使命的过程,我们党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执政,能否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直接关系着党执政的全局。在新世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政治经济秩序调整的大好时机,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已全面融入了国际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拟就这一命题的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决定》明确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中央全会。这次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明确提出了关于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这一重大问题。要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必须在如下几方面作出努力。一、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只有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和判定世界主题,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正确评估自身综合国力,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才能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  相似文献   

6.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外交的基本立场。这一基本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发展在21世纪进入实现崛起的新阶段.较长时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周边关系、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得以形成,客观上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崛起进程.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才能科学判断形势,不断提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从容驾驭复杂局面,不失时机...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党校不仅要加强战略问题的研究,而且要大力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其通过战略思维课程的学习,能培养统揽全局的思维方法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领导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亓成章 《学习论坛》2004,20(8):36-41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但迄今为止 ,这两个主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单极图谋”与“多极趋势”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但贫富差距却愈来愈大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但其发展却很不平衡 ,数字鸿沟愈来愈深 ;国际舆论环境中的西强东弱、北强南弱形势异常严峻。美国“反恐谋霸”所受制约层出不穷 ;美欧矛盾在不断加深 ,世界有可能出现两个“西方” ;美国和以色列反恐搞“双重标准”、“以暴制暴” ,导致恐怖活动逐步升级 ;美国侵略伊拉克 ,部署NMD和TMD ,引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加速 ,裁军与军控困难重重。总之 ,当前国际形势是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总体缓和、局部紧张。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愈演愈烈之势 ,地区战争和地区冲突一天也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12.
试论应对突发事件与提高执政能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苟欣文  李国军 《探索》2003,(4):33-36
执政党抵御各种风险 ,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需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突发事件的时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以及预防第一的原则 ,都对执政活动有重要的启示。执政党要实践好“执政为民”的宗旨 ,必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提高执政能力 ,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辛向阳 《学习论坛》2010,26(8):68-72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风险,如自然灾害和疫情的风险、社会群体事件的风险、邪教事件的风险、国家统一上的风险,以及国际上的霸权主义、世界资源约束的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既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性风险,也有长期执政带来的考验与风险,还有社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风险。要化解这些风险,就要牢固树立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险观,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俞邃 《新视野》2003,(1):75-78
“9.11”事件影响深远,许多矛盾发生转化,观察国际形势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一系列认识问题需要澄清。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矛盾上升,美国单边主义不断强化,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大国关系继续调整,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增多。各国人民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和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既要反恐又要反霸,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丑则静 《新视野》2021,(3):120-128
国际格局中美“两极论”者的局限,在于其研究方法是将国际格局作为“因变量”,认为国际格局变化往往是重大国际事件所触发的结果,而非用来解释国家间关系的“自变量”。然而,国际格局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远远大于中美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其系统性变革远非中美两极所能概括。纵然在疫情期间,中美战略竞争在美国对抗性、冒险性的对华政策持续影响之下不断深化,但疫情同样凸显大国权力竞争固有逻辑的局限性,更趋均衡的多极力量和不断崛起的非极力量,更趋复杂的国际互动博弈,在赋予中美战略竞争韧性的同时,也为中美关系企稳合作预留了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国际贸易,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究其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侧重于静态分析,忽略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结构、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流动的变化,因而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战略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7.
善治理论视野下党执政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善治理论,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善治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制约和依存关系。善治理论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开辟了新的路径,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国走向善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的世界理想和国际关系理念的高度理论概括.和谐与法治的理念是融会在一起的,实现和谐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法治途径.法治的体现是法制的形成与有效运作.广义的法治包括政治与法治,国际法治在法律层面是国际法制建设,具体体现于当代国际法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政治层面主要是国际政治中的"全球治理";在体制层面则体现于联合国改革,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的制度建设均落实在联合国改革上.因而建设和谐世界的国际法治途径包括完善当代国际法体系、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联合国改革.这也是中国参与和谐世界建设,并力争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谢龙 《新视野》2007,1(4):8-10
文章从世界观和文化观两个方面研究作为科学发展观之理论根基的新型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及其实践置于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突破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旧范式,创建了高于抽象理性的具体理性、实践理性的新型哲学,凸显了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的统一、和谐。新型人本主义认定文化以"现实的人"之个性或人格为内核,这是把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根本保证;还认定形成独立个性或独立人格的现代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也是"自由个性"的起点,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酝酿和准备阶段就生成了把社会主义与"个性解放"相结合的传统,当今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应予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