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不断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边疆民族地区蔓延,包括节庆在内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少数民族节庆的原生性受到挑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的传统节庆开始逐渐消亡,传统节庆文化已经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一些得以保留的传统节日也在文化内涵、形态和形式等方方面面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选取基诺族最重要的传统节庆——特懋克节为个案研究,通过对特懋克节的由来、文化内涵、活动内容、现代性变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特懋克节的文化变迁,特懋克节与城镇化进程的现代性融合,调适以及再生,找出了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表征、内在关系及城镇化与节庆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新移民的农民,其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阻碍和困境,实质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加强针对性的文化培训,提升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文化素养,以文化融入助推社会融入,促进进城农民社会认同感、公共精神的提升,扩大其人际关系网络,进而提升其社会融入的程度,从理论逻辑和现实上看是较为符合农民融入城镇化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河南各地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够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普遍缺乏长远规划,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比较严重。因此,要想在以后的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就要加强法律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强化舆论宣传,营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历史文化资源的动态监管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培训工作,防止在旧城改造和村庄整治中大拆大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现有城市文化生态存在着政绩化、精英化、形式化、新移民边缘化的特征,制约着农民等城市移民融入城市的进程。政府和社会要高度关注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共存共荣的城市文化格局,切实构建农民精神文化家园,减小农民融入城镇化的各种成本,推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6.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为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今,滥觞的国际主义建筑思潮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裹挟入均质化、同质化中。这种民族建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的部分城市规划、城乡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智慧的升华和结晶,因而在新形势下,在大学建筑类专业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将对提高建筑类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此提出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高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并着重论述和探讨了其对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理论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及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农村文化建设是三农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缓解城乡差距不断加深的重要精神动力。本文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形式单一、文化硬件和软实力不足和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当前郑州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舆论导向偏差、公仆意识不足、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重局部不重全局、城市精神概括不准、古都宣传没有底气、新型城镇化建设忽视人文传统、航空港建设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结合缺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文化助推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参政党文化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多党合作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观念性文化和实体性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参政党文化具有特定的内涵构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也是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 ,由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 ,所以面对城镇化进程 ,我国当代农村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农村城镇化为农村文化变迁创造了有利的制度和经济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能够加速农村文化变迁 ,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权概念的产生是三种要素即斯多葛派“一般人”的观念、古罗马的权利概念和基督教二元政治观的长期演变和融合的结果,具有三个与其文化传统相联系的特性即西方中心主义、个人主义和它本身就是特权。人权概念的这些要素和特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文化属性,带有强烈的、无法抹除的文化印记,因而无法超越其固有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有别于传统的以房地产推动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传统村落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保护好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让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就业收入相结合。政府应负起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供给,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社区营造等手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内的传统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利用和传承延续。  相似文献   

15.
先进的生产力是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关键因素,进步的文化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者最能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普及国民教育、提高知识水平、保持民族特色、改造传统文化、扩大文化交流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创新论”与传统和谐文化的科学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和方克立先生所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和认真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发掘传统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汲取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7.
统战文化软实力由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睦文化、阶层和谐文化、海内外同胞联谊文化构成,对于促进统战事业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和传播,将有力地推动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传统中医文化在海内外颇具影响。传统中医文化在文化统战中具有引导作用、凝聚作用、认同作用和联络作用。因此,应多形式多途径以中医文化为纽带,大力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具有觉醒能力、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特别是面对新环境能够加强文化的自主转型。文化自觉是党的自身文化建设的认识前提、思想基础、转型动力和重要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必须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政党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增加政党文化建设的传统底蕴以及抵御政党文化建设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近百年来国人关注的焦点话题,各种观点至今未取得一致。欲使传统文化的深入下去,必须认真辨析传统、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几个相关概念,明确传统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内涵上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余年来,围绕传统文化发生了几次争论,但当今公众对传统文化仍有较高的认知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具有强烈的影响,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激励与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