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汪校芳 《今日浙江》2006,(24):52-53
国人称他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男低音”,美国人称他为“音乐的化身”,荷兰人称他为“音乐的奇迹”,意大利人称他为“一个金嗓子”。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斯义桂荣任首席演唱,肯尼迪称赞他是“美国的文化使者”。  相似文献   

2.
讽刺与幽默     
《今日广西》2010,(11):62-62
不在“人事” 企业人事部的员工李某,最近被调到楼下的公关部。这天,他朋友打电话到原部门:“李某在吗?”李某同事答:“他已经不在人事了。”朋友:“啊?他什么时候去的?”同事:“上礼拜。”朋友:“我都不知道……也没送他一程……”同事:“没关系啊,下去找他不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当产妇难产的时候 ,医生通常问其丈夫“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有的丈夫会说“保大人” ,有的丈夫会说“保孩子”。孰对孰错 ?我们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有些人首先会提出问题 ,丈夫有什么权利做这样的决定 ?他说保大人就保大人 ,他说保孩子就保孩子 ?他凭什么能够决定妻与子的生死 ?谁给他这样的权利 ?如果丈夫把妻子当作传宗接代的工具 ,根本无视妻子的生命 ,他选择“保孩子” ,其妻子就被剥夺了“活”的机会 ;如果丈夫“深明大义”选择“保妻子” ,妻子因此而获得了“新生” ,他就成了她的救世主 ,她的生命是他“恩赐”的 ,因为他的明智、大度…  相似文献   

4.
陆晗 《人民公安》2021,(2):12-13
“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是他的口头禅,“大嗓门”是他的名片。他就像一棵树牢牢扎根在乌拉特草原,扎根在甘其毛都口岸,护佑过往群众的平安。他是中蒙两国司乘人员信任的“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他就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巡逻一中队中队长斯日古楞。  相似文献   

5.
吴阶平传奇     
他被国外媒体称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访过许多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他做过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周恩来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对他说的。他是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的负责人。他是北京十几所高校在“文化大革命”中惟一没有被学生揪斗的校长。他更是中国性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冯周卓  ;卢德之 《求索》2007,(8):159-161
“他者”意识一直贯穿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发展的始终,基于实践关系可以消解“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当代西方哲学所推崇的“他者”,要么诉诸上帝来解释,要么仍局限于二元对立。离开了实践中的社会关系,“我”就只能是纯自然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我”才能借用“他者”的力量显示“我”的存在。“我”在实践中与“他者”相遇,被实践关系所规定,只有与“他者”达成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代冯梦龙在《古与令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微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回答:“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了死了。”他也旧答:“那太好r。”他的老婆凶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他仍然回答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太好了。”于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装”字被一些舆论用在了北京律师李庄的身上,一说他能“装”钱; 一说他能“装”本事; 一说他被“装”在了一个圈套里; 一说他被自己“装”进了“经验”里。 尽管众说纷纭,世人都想沿着李庄案件行进不远的足迹,辨明事理,寻找真相。  相似文献   

9.
我叫他哥     
对丈夫的称呼自然很多,什么“先生”、“老公”啦,“当家的”、“亲爱的”啦,“娃他爸”、“孩他爹”啦等等。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哥”。 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喊他“哥”。不熟悉的人,听了以为我们是兄妹;认识我们的人,开始总觉得“歌”或“鸽”是他的别名,不然,有几个妻子对丈夫喊哥喊得那么顺嘴的,张口闭口哥、哥、哥!明白后,新老朋友总不忘笑着问一句:“你为什么叫他哥呀?” 我喊他“哥”,不仅是因为他一米七六,我一米五八,以高低论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体贴、呵护、忍让,完完全全一个大哥哥的  相似文献   

10.
荣获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时代先锋”、“独臂政委”丁晓兵,20年前,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功劳回到地方找个名利双收的“闲职”把自己“养起来”,但他拂开荣誉和鲜花,决意在部队继续当兵。他是一个身体上“失衡”的人,因为他少了一只胳膊。这样,就连跑步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时晓霞 《中国保安》2014,(11):52-53
他平凡而普通,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当好一颗“螺丝钉”;他有点“不求上进”,一个月只能赚千余元;他有点“不知进退”,还有股傻劲和钻劲,工作四年从未请过假。而经常与他相处的学生和老师们却认为,他是崇高的“最善良保安大叔”,教会他们如何在平谈的人生中“淡定”,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以诚待人”。他就是江西省南昌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驻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保安员徐建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无数次在网上热赞、感谢他,称他是校园“最善良保安大叔”。  相似文献   

12.
3月4日,陈水扁在参加“台独”组织“FAPA”的活动时,提出了“四要一没有”。岛内外舆论认为,“四要一没有”只是再次证实了他的“台独”本性,他又在“台独”路上迈出极其危险的一步。“四不一没有”下的“台独”在“台独”问题上,陈水扁有过“两极化”表演,以“四不一没有”为主题的“不搞台独版”是他的主要伪装,“四要一没有”是“台独”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13.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14.
27年来,他几乎天天在火车上吃饭、睡觉,还“接待”了2000多名“客人”,能装满两列火车。他“待客”的方式很特别,是用一副副锃亮的手铐。因为,他的“客人”都是一些不请自来的盗贼。  相似文献   

15.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6.
正位     
晚上,“正局长”气咻咻地回到家,连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不看,一头倒在沙发上,一根一根猛抽烟。老婆小心地问了几句,他狠狠地把烟摁在烟缸里,恶声恶气地说:“明天写辞职报告,这开会摆牌儿的事再也不干了!” “百家姓”里没有姓“正”的,他姓郑。他也不是县公安局的什么“正局长”,而是政工科的“郑科长”。那为什么变成了“正局长”?这里头有个叫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回,他领了两个民警便衣下乡,明察暗访,路遇一个什么“长”欺负一个卖鸡蛋的白发老汉。他上前制止,那个“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斜着眼问他什么单位,什么职务。那两个民警为了压压对方的气焰,就说这是我们的“正局长”。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他也就默认了。那个“长”也许官小,一听他是“公安局长”,还是“正”的,就灰溜溜地认输了。这事在局里传开以后,大家就“正局长正局长”地叫,他十分十分尴尬,大大地发过几回脾气,说:“这玩笑万万开不得!”  相似文献   

17.
台湾有三家媒体最近作过民意调查,认为陈水扁“善变”、“没有原则”、“不讲诚信”的比率竟然高达四成五,远超过持相反看法的人十多个百分点。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今年二月间,“扁宋会”互换礼物时,陈水扁送给宋楚瑜的竟然是镶在玻璃框里的“真诚”两字。就因为陈水扁善变,泛蓝民众皆骂他是“骗子”,即便是泛绿民众,也有人谈起他时便摇头苦笑。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何以他会如此不堪?有人说他目光短浅,有人说他政治投机,还有人说他抗压性不足。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够确切。据笔者分析,其实他是个“病人”,一个道道地地的“精神病患者”。就…  相似文献   

18.
撰文指出 李洪志以极其险恶的政治目的到处兜售、推销他的“法轮大法”,其中散布了许多歪理邪说。 “歪”在哪里,“邪”在何方?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谎话连篇;二是荒诞不经;三是荒谬绝伦。 在言论与行为上是谎话连篇,比如他所宣扬的真善忍,他和他的忠实骨干分子,就从没有信守过。在常识上是荒诞不经:比如散布地球有多少次爆炸,他能推迟爆炸时间;他李洪志具有移物、隐身等神功;甚至竟把“光年”与时间概念、“核裂变”与“核聚变”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是荒谬绝伦。李洪志的“救世说”、“宇宙观”、“人生观”、“生命起源说”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生有很多名号。他原名孙文,字德明,自号日新,意为“天天更新”。少年时代孙中山常听太平天国老战士冯爽观讲洪秀全反清的故事,因而非常崇敬洪秀全,遂自称为“洪秀全第二”。青年时代,孙中山常与爱国青年陈少白等聚集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亲友称他们为“四大寇”。由于孙中山学识广博,同学们叫他“通天晓”。1895年,清政府在通缉孙中山时,故意把“孙文”写作“孙汶”,以示他如洪水猛兽。但人们却支持他的反清行为,叫他“孙大炮”。1897年他在日本时曾化名为“中山”,意为山中打柴人,表示他的革命意志。从这…  相似文献   

20.
他是河南省建筑行业中的“大鳄”,被圈内人士称为“北京来的财神爷”。为了和高官搞好关系,他不惜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贷款100万元全部送礼。“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为单位带来了利益,但也带来了恶果。他用金钱铺路,“放长线钓大鱼”,钓来了“大鱼”,自己也跌落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