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共和国的第三代”,我定义为:在1942—1958年之间出生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学的大中小学生,以“老三届”为主。这个“第三代人”的概念,主要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不是年龄概念。它主要指的是参加了“文化革命”造反、串联、下乡、做工,后来又以各种形式上学和参与了改革的这一代人。现在大约在38—54岁之间。  相似文献   

2.
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的那代人,一般被称为第三代人(本文主要指中青年知识分子),突然地在最近几年意识到自己老了,而且这种意识非常的强烈、非常的悲凉,倒不在于年龄形象,也不在于心态,而在于离退休制度的整齐划一的切割使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的比照系统发生了变化,他们再也不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面对师长了,再也不是“新人”了,他们开始更多地以“管理者”或“师长”的形象去面对刚刚跨出校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的大学生(即被称为“第四代”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于是许多矛盾都聚焦在这层关系面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例如第三代常指责第四代“非理性”、“无根性”,第四代则反诘第三代“政治依附”、“无个性”)。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认为新的代差已在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和“四五”运动的第三代与没有经历过的第四代之间形成并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加深了对青年的理解,但淡化了他们的缺点。对青年中“走向叛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呐喊,不作具体分析,缺乏积极的引导,而是一味地捧。似乎只有青年是代表进步的、要求改革的,而其他人则是守旧的、保守的。甚至青年的某些弱点和缺点也被理解和宽容。少数青年人存有的信仰危机,被认为是有“忧患意识”,爱国热情高;两代人之间的隔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具有先锋意味的青年诗歌运动,萌发于“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及其民间文学活动,1979年民办文学刊物《今天》的创办为其正式开端,至1989年告一段落。其间活跃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的两代人。对前一代人的称谓有“朦胧诗派”、“《今天》派”等;对后一代人的称谓有“第四代”、“新生代”等,“代”的划分因起点各异,是否科学历来有所争论。名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对两代诗人文化命运的透视,揭示出当代中国青年诗歌运动的内在精神,为更年轻的一代人起而越之提供食粮。以下的对话录为我们反思历史的足迹,又开辟了一个视野,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读完张永杰、程远忠著的《第四代人》,一方面不得不为作者那种抒情式的、富于想象力的对“代”的特征任意概括的做法所“折服”,另一方面出于对科学严肃性的负责不得不站出来,对书中那些违背理性的观点和不科学的论断说几句话。代?!代的特征?!什么是代?按照《第四代人》的观点,所谓代,指的就是“年龄集团”。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众所周知,青年研究发端于青年问题的滋生;青年文化研究肇始于青年文化现象的繁杂及青年越轨文化的盛行。社会各阶层对于青年问题及青年文化问题的关注,必然导致学术界对于“对象问题”的聚焦。七十年代末“第三代”、“第四代”始终占据着社会问题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8.
曹治雄 《党政论坛》2014,(12):49-49
胡耀邦读书有个习惯——好求甚解。 1954年,团中央召开一个小型农村青年工作座谈会,请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讲话。邓子恢在讲话中说到治理黄河、淮河等水利建设问题,说这是农村青年施展身手、实现抱负的大舞台,他对此寄予厚望:“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把黄、淮治理好。”他还引用了一句古语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相似文献   

9.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俭 《瞭望》2004,(32)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庆市委书记王志斌提出了“四攒”的政绩观。他说:“王铁人他们那代人拼命创业,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稳产高产的大油田。我们这代人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我们要给子孙后代攒一批工厂,攒一批大学和科研院所,攒一批城市功能,攒一个好生态。”  相似文献   

11.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12.
十五大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时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对于这段话,时下流传着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人说,这段话说明共产主义还遥遥无期,今后的若干代人都看不到希望。有人还掐着手指头算帐说:“就算五十代吧,至少也还需要一千年。”也有人说,既然共产主义离我们很远,今后就不应动不动讲共产主义了。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十五大报告的原意的。十五大报告中的上述论断,…  相似文献   

13.
冯骥才 《民主》2006,(11):1-1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  相似文献   

14.
获得工作——是青年期的第一愿望,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青年甚至在少年期就萌发的愿望——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基础。但实际上,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当他们一经成为“公民”而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时,他们就一刻也摆脱不掉社会和经济的冲击。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一段时期内,适用于青年生活经验的主要字眼儿将是:“物资匮乏”、“失业”、“不充分就业”、“焦虑不安”、“被动防守”、“实用主义”、甚至是“仅求糊口”和“勉强存活”等。虽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但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青年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寻求职业,总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从父辈那里继  相似文献   

15.
青年是“社会的映像”。在生活中,也许没有什么东西比青年服饰的流行更能反映出总的社会风尚,因为,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无一不能从青年服饰的流行中找到诠释,这就有了“流行时装,当代青年的表情”的说法。 对这种观点最精彩的阐述莫过于青年服饰自身的变化: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曾以其强烈的反叛气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青年,嬉皮士装束——长发蓄须、大花图案、喇叭裤、长饰物,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理想教育。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充分阐述了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他又说:“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青年文化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我们能否建构一种理论模型,超前地揭示出世纪末,乃至21世纪初中国青年文化流变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超现实主义者的话,就发现,在青年文化中已出现属于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并不担心重提旧话遭致的诘难。以下是我个人对未来中国青年文化流向的几点预测。 一、“道”与“器”选择与文化信仰的紊乱 世纪末中国经济神话般的崛起,使得百年以来的“体用之争”用一种平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用工具理性,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共识,这必然措伤东方的文化传统。奈斯比特预言现代化只会使瑞典人更瑞典化,中国人更中国化,这是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角度得出的结论,对于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道”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打工人”“内卷”“躺平”等一系列具有“反劳动”倾向的词汇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青年群体中弥散,而后“反劳动”现象逐渐形成气候。青年“反劳动”现象遵循着“颠倒的关系——个人的逃避——群体的模仿”的发生学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以解构式的网络流行语为话语体系,以经济、政治、文化现实为叙事方式,塑造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表现样态。面对青年“反劳动”现象,有必要以马克思劳动正义论为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青年“反劳动”现象,重拾青年的劳动意义,实现“理解青年”和“再造青年”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参与: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参与是指青年个体或群体表达其利益需求并藉此获得特定利益的行为。就表达和争取的利益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青年的参与分为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三种。所有具体内容的参与都可以归属到三者之一或之二或之三中去。 就我国来看,青年参与的出现始于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主义展开了急风暴雨般的进攻,唤醒了一代青年知识者和青年学生。一支生气勃勃的文化革命大军同腐朽、愚昧的封建势力展开了一场新、旧思潮的大激战”.“五四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通过共同的生活、劳动、学  相似文献   

20.
农村青年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主体。他们面对现代生活,渴望求新、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因此,在乡镇企业中,如何加强以青年职工为主体的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是我们迫切需要探讨的。一、问题的提出:从比较看大趋势今年元月至七月,我们先后对宜昌地区九个县的207家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作了大量调查,发现职工不断增多,青年比例扩大,但文化活动阵地尚处于“萌芽”状态。乡镇企业的大致情况是: 总体规模——介于国营工厂与农业生产之间。生产设备、劳动强度自不待说,人平均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