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肾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死后肾细胞DNA的变化进行观测,以寻找一种客观、量化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标准.实验选择15只大鼠,处死后,在24小时内每隔1小时取肾组织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自动图象分析仪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证明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与肾细胞核DNA降解速率呈线性关系,其中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异形指数提示此方法有可能作为辅助手段,使死亡时间推断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2.
死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细胞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死后0点细胞DNA含量值相比,6小时细胞DNA含量下降到99.5%,12小时为91.3%,18小时为87.1%,24小时为81.3%,30小时为76.7%,36小时为74.3%,48小时为72.3%。上述规律性变化,将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死后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调查死后组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死后0~96小时(0~96hourpostmortem,hpm)大鼠的骨骼肌、脾、肾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显示了随死后间隔时间延长,含碎片DNA细胞增多,含完整DNA细胞减少的趋势;DNA降解系列组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脾组织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肾和骨骼肌组织;骨骼肌在制成单细胞悬液过程中的人为损伤,可造成DNA提前降解.  相似文献   

4.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器官内吗啡的免疫组化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次静脉注射12.5mg/kg。bw的盐酸吗啡染毒雄性S-D大鼠,2小时后处死,取其脑、肾、肝、肺、心组织以2%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混合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切片。运用抗吗啡抗血清及SABC技术染色。结果显示上述组织切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染色,阳性着色主要见于肾髓质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肝脏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内小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中脑部分神经细胞、室管膜细胞、心肌细胞.以及各器官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血浆及肾小管腔内尿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鼠死后肾组织在不同温度下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数据,探究温度对死后大鼠肾组织FTIR光谱特征的影响。方法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置于4℃、20℃和30℃环境中,于不同时间点提取大鼠肾组织,采集FTIR光谱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20℃和30℃环境组中部分时间点样本主成分分析结果具有明显聚类趋势。分别利用三个温度组光谱数据建立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回归模型,结果 20℃和30℃组数据的PLS回归模型性能均优于4℃组,20℃组模型稳定性优于30℃组。结论大鼠死后肾组织在不同温度下的FTIR光谱特征具有差异,温度对FTIR光谱PLS回归模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利用光谱法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温度对模型的影响,以提高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肾3种组织内总巯基(TSH)、非蛋白质巯基(NPSH)、蛋白质巯基(PSH)含量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 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提取大鼠心、肝、肾。利用吸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死后不同PMI 3种组织内不同类型巯基含量,分别建立其与PMI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大鼠死后168 h内,3种组织NPSH含量变化规律均不明显;心脏TSH与PSH含量随PMI无明显变化规律,而肝和肾TSH与PSH含量在24 h内升高,随后持续下降。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的关系用二次方程拟合较好,其中肝TSH的相关系数最高(R2=0.834),肾TSH和PSH以及肝PSH的相关系数较低(R2=0.768~0.825)。肝、肾TSH和PSH含量与PMI多元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862)。结论 肝组织内TSH含量与PMI相关性较好,可用于PMI推...  相似文献   

7.
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  Liao ZG  Wang SC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1-173,176,F0003
目的探讨c-fos蛋白能否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生前与死后电流损伤模型。生前电击组大鼠于电击后即刻和1,2,4,8h处死;死后电击组大鼠于死后即刻和15、30min及1h电击大鼠,检测所有实验大鼠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肤、脑等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经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而于死后电击各组大鼠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很微弱的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各器官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检测各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8.
Li G  Lu JB  Yao QS 《法医学杂志》2003,19(1):18-21
目的探索法医病理学诊断广泛软组织挫伤、挤压综合征致死案例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大鼠广泛软组织挫伤模型和人体挤压综合征致死标本,对器官进行HE染色、肾肌红蛋白HSP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 结果肾肌红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0%、75%、95%;心肌、脑组织阳性染色率为90%;广泛软组织挫伤短期内死亡的大鼠肾电镜观察,可见多种组织细胞病理改变致使毛细血管腔狭窄、闭塞等。结论建立了较理想的大鼠广泛软组织挫伤形成的挤压综合征动物模型;为此类研究积累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病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方法分别对乌头碱染毒后不同时间组大鼠心肌NADHD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乌头碱染毒后30分钟,2小时和4小时的大鼠心肌NADHD活性明显降低并有定位改变,而染毒后12、24小时的心肌NADHD活性有所回升。证实产能较多的NADH氧化呼吸链在乌头碱中毒时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法医学上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脑液压冲击模型。用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脑皮质、海马等部位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脑内CytC有微量表达,伤后15分钟表达开始增强,伤后3小时达高峰,1天后开始减弱,7天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Cyt C表达的规律性可望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盐酸曲马多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盐酸曲马多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其特点。方法大鼠以3倍和6倍LD50228mg/kg剂量盐酸曲马多灌胃染毒致死,取材,薄层色谱法检测其心、肺、肝、脾、肾、大脑和血内盐酸曲马多的浓度。结果3倍LD50剂量组大鼠肾、肺、血、肝、大脑、脾和心组织盐酸曲马多的浓度分别为112±15、59±17、53±31、32±19.7、22±11.5、20±20、16.7±8.3μg/g或μg/ml;6倍LD50剂量组大鼠血、肺、肝、心、肾、大脑和脾中盐酸曲马多的浓度分别为107.6±7.2、26.3±20、11.7±6.6、11.2±7.2、10.3±3.6、6.38±0.2、6.1±0.3μg/g或μg/ml。结论3倍LD50剂量组大鼠,肾、肺、血内盐酸曲马多浓度最高;6倍LD50剂量组大鼠血、肺、肝中盐酸曲马多的浓度最高。盐酸曲马多中毒时,血、肝、肺和肾可以作为法医毒物分析的检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  相似文献   

13.
大鼠吸入 CO(1500~4500PPM,2小时)急性中毒后,观察其心、肝、脾、肺、肾、脑的病理改变。光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浊肿,水性变,肌浆凝聚,间质水肿;肝细胞浊肿,轻度脂肪变;肺淤血、水肿;肾曲管上皮细胞浊肿,神经细胞急性肿胀,尼氏小体减少或消失。电镜下,心肌原纤维过度收缩,肌节交短,质膜部分破坏,肌原纤维断裂、坏死;线粒体肿胀,肌浆网扩张;神经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呈囊状扩张;神经细胞固缩;星形细胞突起水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傅里叶显微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FTIR-MSP)技术分析高温死亡大鼠肾的化学基团变化,为高温死亡鉴定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方法建立不同死亡原因动物模型并分组,包括高温死亡组、脑干损伤死亡组、失血性休克死亡组、窒息死亡组,大鼠死亡后立即提取其肾组织,使用FTIR-MSP技术采集肾小球区域的红外光谱。结果高温死亡组大鼠肾小球组织在3 290、3 070、2 850、1 540及1 396 cm-1处吸收峰强度增高(P0.05),A1 650/A3 290与A1 650/A1 540的比值降低(P0.05)。结论应用FTIR-MSP技术分析肾组织化学基团变化可作为高温死亡鉴定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D大鼠脑、心肌和肾组织细胞内β-actin mRNA的降解与早期死亡时间的关系,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大鼠处死后置于20℃的环境中,分别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脑、心肌、肾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总RNA中β-actin mRNA的水平(Ct值),分析死后经过时间与Ct值的线性关系,并建立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随死亡时间的延长,3种组织内β-actin mRNA的水平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心肌和肾组织中β-actin mRNA死后24h内的降解速率更显著,而脑组织中β-actin mRNA的降解速率变化不明显。各组织的Ct值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结论大鼠死亡早期脑、心肌和肾组织内β-actin mRNA降解明显,可以通过其降解规律来推断早期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八角莲中毒后主要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急性八角莲中毒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靶器官、靶组织的损伤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0.5、1.0和2.0倍LD50剂量的八角莲水煎剂灌胃)和1个对照组(1.0倍LD50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在八角莲急性染毒后14d处死,解剖取脑、心、肝、肺、肾,样品经组织病理学处理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实验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观察结果:神经元胞质疏松,大部分尼氏小体消失;心肌细胞肿胀,润盘及横纹结构消失;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见蛋白质样红色淡染物质。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细胞膜及核膜结构破坏,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大多已破坏、消失。急性染毒后4组大鼠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急性八角莲中毒可引起多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毒性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且主要靶组织、靶器官为脑(神经元)、心、肝和肾。  相似文献   

17.
武斌  严鹏  尉志文  王玉瑾 《法医学杂志》2013,29(1):25-27,30
目的建立溴氰菊酯灌胃急性中毒大鼠模型及生物样品中溴氰菊酯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GC-ECD),研究溴氰菊酯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为溴氰菊酯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不同剂量(512和1024mg/kg)溴氰菊酯灌胃染毒大鼠后1.5 h处死,迅速解剖取血液、心、肝、肺、肾、脑等,样品经无水硫酸钠研磨,混合溶剂[V(石油醚)∶V(丙酮)=4∶1]浸提,GC-ECD法定量检测溴氰菊酯含量。结果溴氰菊酯与内源性杂质分离良好,血液和肝中溴氰菊酯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和0.1μg/g(S/N≥10),血液中溴氰菊酯的回收率为91.55%~134.37%,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67%。溴氰菊酯在512 mg/kg剂量灌胃染毒大鼠体内分布为:肺肝心肾血液脑;在1 024 mg/kg剂量灌胃染毒大鼠体内分布为:肺血液心肾脑肝(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溴氰菊酯GC-ECD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溴氰菊酯在体内的分布存在剂量依赖,血液、心、肝、肺、肾、脑可作为体内溴氰菊酯分析的良好检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切创创缘10%福尔马林固定皮肤检材的白三烯B4(LTB4)含量,结果发现:大鼠生前切创检材中LTB4含量增加,在1小时内其含量与损伤时间呈线性关系;死后伤未检见LTB4。随着福尔马林固定时间的延长,含量明显下降,但1周内仍可测出。  相似文献   

19.
作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切创创缘C-反应蛋白含量及分布的变化,探讨它们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通过检测损伤组织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及分布可推断伤后30分钟至5小时内的损伤时间,并证明C-反应蛋白可由肝细胞合成,组织损伤可诱发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20.
夹竹桃中毒死亡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案例某男,31岁,患精神病(间隙性)10余年,经多方医治无明显好转。其父遂于1998年4月请无证行医者张某为其医治。张某将100多片新鲜夹竹桃叶切碎后煎水分M次(间隔半小时)给患者喝,喝后不久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症,并逐渐加重,张对其中毒表现未给予任何处理,患者于服药后30小时死亡。死后14小时进行尸体检验。死者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尸斑呈暗红色。解剖见两肺淤血,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心肌松软。心腔及大血管内血液较粘稠,呈暗红色流动性。肝、脾、肾、胰等实质器官淤血。胃内有约300ml棕褐色液体,无特殊气味。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