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2.
2016年12月中下旬有律师以"京津冀"三地政府治理雾霾不力为由向有关法院提起诉讼,从既有法律规定来看,这些律师并不具备适格的原告资格。以此为契机,本文从相关法律条文、环境公益诉讼理论、环境权理论以及宪法文本出发,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进行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公益诉讼,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通过法院依法审理,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回复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制度。行政公益诉讼并非国际通用的专门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概念,我国目前也没有完整的行政公益诉讼体系。  相似文献   

4.
詹静 《唯实》2004,(12):52-54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征由于我国在立法初期,没有考虑到公益诉讼制度,致使整个诉讼法律体系中难以找到可以付诸实践的法律依据,直到目前,我国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试对行政公益诉讼概念作出如下界定: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性机构的违法行政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在法律赋予了诉权的情况下,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和一般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有如下特征:(1)原告的特殊性。行政公益诉讼是由同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周春丽 《世纪桥》2008,(5):59-60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6.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者有遭受侵害的可能性时,法律允许特定的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为了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环境而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从实体法上来说,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要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困境(一)诉前之"无人起诉"困境1.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会因"有法难依"而"无人起诉"。首先,没有合法机关可以起诉。关于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范围,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只明确"法律规定"的"机关"可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到底哪些"机关"可以起诉,从2012年修订《民事诉讼法》到现在,未见出台其他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予以明确。《环境公益诉讼解释》也只规定"检察机关"等可以"支  相似文献   

8.
环境公益诉讼属"特别诉讼"类型,其制度设计必然与传统诉讼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原告的选择上,检察机关在其自身能力、机构独特性、政策指向方面均优于环境公益诉讼之其他原告。  相似文献   

9.
正面对诸多荣誉,罗光黔都已看淡,他说:"能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就已经知足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形成了公益诉讼和环保审判的"贵阳模式",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以下简称清镇环资庭)所做的工作得到上级部门、领导和人民赞扬,也得到理论界的肯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三级法院正确领导、法院全体干警群策群力的结果,也是庭长罗光黔辛勤耕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已较成熟,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制度亦较为完善。我国新修民诉法中虽增设公益诉讼机制,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尚不明确,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比较发现,将提起公益诉讼之权力赋予检察机关,明确有关组织的范畴,排除行政机关的参与,方能保障公益诉讼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保护个人利益的私益诉讼。公益诉讼是有关的个人、社会团体或一定的国家机关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这是把保护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特别是更多保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相似文献   

12.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12,(30):54-55
"公益诉讼"首入民诉法近年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益诉讼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前不久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首次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修改决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环境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没有将公民个人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即没有把其纳入原告主体范围。本文认为公民个人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在维护公民环境公益诉权、消减检察机关公益"诉累"、弥补原告主体资源不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无法可依、无钱可诉、无力起诉、无心起诉是公民个人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制约因素。因而需要加快完善立法、设立公益基金,实现外力驱动,让公民能诉、可诉;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内力驱动,让公民愿诉、想诉。通过外驱和内驱两个方面四个维度的共同推进,实现公民个人作为原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4.
《福建理论学习》2014,(11):F0004-F0004
正近年来,该院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为引领,不断拓展生态审判职能,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审判工作,激发绿色司法正能量,为加快漳州地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战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三年来,全市法院审结涉生态资源案件1210件;审理公益诉讼案件7件,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2012年-2013年初生态资源审判庭受最高人民法院邀请参与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司法解释的修订工作;2013年生态资源审判庭荣立集体三等功,2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相似文献   

15.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与经济法律、法规的可诉性。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在诉前、诉中、诉后分别面临着"无人起诉"、"举证不能"、"迟到正义"等困境,急需建立协同起诉机制、创新诉讼证据规则、采取多元裁决机制,实现有人起诉、有据可证和即时正义,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6.
诉讼文书的送达贯穿民商事诉讼活动的始终,诉讼文书经送达后对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并推动诉讼继续向前发展,对实现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有着较大影响。随着民商事案件迅速的增多",送达难"已经成为困扰法院的难题之一。在科技时代,法院送达方式必将发生巨大变化,运用电子送达可以很好的解决送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这一制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己趋于成熟.而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侵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公益诉讼悄然出现在诉讼实践层面.本文从借鉴国外公益诉讼的经验出发,立足国内公益诉讼的实践,分析了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想法,旨在探索一条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程序正义。检察机关作为原告参加民事公益诉讼的应协调其他适格原告,以适应原告多元化后的民事诉讼制度,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基于程序保障主义和原告多元化,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权利义务并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当事人,应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权能。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这一制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已趋于成熟。而在我国,随着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侵害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在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公益诉讼悄然出现在诉讼实践层面。本文从借鉴国外公益诉讼的经验出发,立足国内公益诉讼的实践,分析了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想法,旨在探索一条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理论学刊》2012,(5):108-111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确定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其前提是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是一种专门公益诉讼,不应对其进行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的二元界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应当包括检察机关、政府环境管理机关、环保团体和公民个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应当根据公权主体优于私权主体的原则,按照政府环境管理机关、检察机关、环保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先后顺位来行使环境公益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