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诗人和书法家。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革命的一生。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继承了马列文献情报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著书立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独特的文献情报思想,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料的典范。毛泽东的一生不仅是革命战斗的一生,而且是爱书、聚书、用书的一生。书籍、报纸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的载体,是人们学习中的朋友和探索问题的帮手,读书和看报成了一个人积累文化和吸纳知识的主要渠道。读书是毛泽东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是一位“书痴“。对于他来说,不读书比不眠不食还难受。在青年时代,他曾两次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学习过。在此期间,毛泽东参加了李大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又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特别爱读史书 ,不论是戎马岁月 ,还是和平年代 ,他都是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 ,他反复阅读了多遍 ,而三百万字的巨著《资治通鉴》 ,他竟看了十七遍。他读史的特点一是联系实际 ,不囿于前人的评说和结论 ,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是每有所感 ,便在书的天头地脚信笔写下他的批语评说。这些批语评说 ,涉及到他对古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见解和评价。其中有一处批语 ,还提到了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  相似文献   

5.
关于秘密     
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妈妈,我跟你说一句话,你不能说出来的哦!”说完,凑到了我的耳朵边轻轻地对我说:“这是一个秘密。”“什么秘密啊?”我问了他一句,他马上不高兴起来了:“我跟你说了你不能说的嘛!”儿子半懂不懂什么叫秘密,可确实,不为外人道的才叫秘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秘密,可这个秘密似乎早已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曾经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事业战斗的一生。到了晚年,他已是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一次,医生检查后警告他,X光透视右肺空洞很多,左肺也不少、当“静静地躺着,长期休养。”鲁迅却坦然地都:“我一生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医生坚持非休养不可,鲁迅则向医生提出“严正声明”:“我  相似文献   

8.
刘少傥同志是山东省新泰市人,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老同志。我与少傥同志在山东省立济南乡师同学3年,又是革命战友。他的革命一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少傥同志在16岁读书时,就投身革命,加人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山东地下党遭到敌人破坏的最困难的时候,他与党失掉了联系,1933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  相似文献   

9.
读书苦乐     
杨绛 《创造》2006,(6):110-110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  相似文献   

10.
1996年,张寿华老师从苏州大学退休了。一天下午,张老师走到学校的一座小桥上,无意间听到父女对话。一位穿着破旧的父亲一个劲把几块钱塞给刚刚到校报到的女儿,女儿含着泪说:“爸,路这么远,你回去车上总要吃点东西呀,这钱你一定要拿着。”父亲说:“还是你留着,你要读书,不能吃不饱肚子,孩子,没关系,我忍忍就可以到家了。”女儿哭了。张老师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回到家,他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又想起两天前在校门口看见一位刚来报到的长得很清瘦的新生,只带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件旧衣服。他问这位新生为什么只带这点行李,这位新生说:“咱…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居民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享受,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亟待挖掘的新商机。 一天。老家的表弟找到我,说想在城里谋个营生。联系自己买花的尴尬,我便给他出了一个“流动花房”的主意,表弟听后,感到这是一条比较可靠的生财之道,便采纳了这一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韦纯束 《传承》2003,(5):21-23
黄耿(黄保华)同志已于去年10月走完他的默默奉献的革命道路。他的一生,是矢志不渝地追求马列真理,坚持共产主义崇高信念,并为此信念“痴心不改”、奋战不懈、鞠躬尽瘁的一生。这正如他1990年5月写的《七十初度》一诗中所说的:“征途迢递险而夷,岂意幸存逢古稀。曾痛山河怀击楫,旋皈马列事搴旗”。黄耿同志是我的革命指路人和入党介绍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难得的良师、诤友。他的长逝,对我来说,更有“痛彻乾坤此一悲”之感。我陆陆续续想起过去同他交往的一串串往事,这里记叙下来,作为一瓣心香,聊以表达我的深切怀念之情。一我和黄耿同…  相似文献   

13.
当我走进沈立人的书房时,他的写字台上放着的格言,立刻吸引了我:座右铭——温良恭俭让;自觉——革命信念不能失,忧患意识不能丢;自律——逆耳忠言坚持说,违心媚语说也羞;自勉——与世无争讲贡献,与人无争讲团结……。”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使我顿生敬重之意。这敬重既来自他实至名归的学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又来自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淡泊自守的品格。沈立人的为人处事,同行们也有口皆碑。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周叔莲称赞他最大特点是“与世无争”。当我直言其事时,他连连摇手说:“不,不,这过奖了,但我愿以此继续鞭策自己,或许能够保持晚节。”  相似文献   

14.
创造与奉献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是“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  相似文献   

15.
《干部人事月报》2014,(7):90-9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美国生活时,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一天,一名青年向他报怨:“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门儿,他给我的薪水比给别人的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同情地说:“这样的老板是不好。”停顿了一下,刘墉又说:“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几本领,然后走了也值。”年轻人听后有所觉悟,说:“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半年后,刘墉又见到这名年轻人,他问道:“你辞职了吗?”年轻人骄傲地回答:“我不辞职了,因为现在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16.
作何感想     
“你走你的,管别人干啥?”是一句普通话,街上、车站,常常都可听到,尤其在家长对儿女的唠叨中,更为广泛。我的同学××从家里到学校来,他妈说:“你要小心呀,那些小偷太多了,而且技术高明。就是拐别人的,看见了也不要做声,不然,会吃亏的”。我和同学××乘车,身上带了30元钱,不慎被偷了。下车时××对我说:“罗震,你的钱被偷了吗?”我一摸,确实不在,便问他看见小偷没有。他说“看见了”,我又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叫我一声,他说“我能叫吗?我怕挨揍”。一天,我在车站等车,看见有好几个“乘  相似文献   

17.
听说印朝先生病了,很重,在朝阳医院。我便和老谢相约,过两天去看望,但就在两天后(5月14日)我接到了老谢的电话,说印朝先生已经在早上5点10分去世。我错过了和印朝先生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我不能算是印朝先生的“生前友好”,他是领导,我不过是个记者,有的,也就是工作中间的些许交往,但一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便决计要写一篇文字烧给他。 1994年3月,要到南京空军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兄弟     
这两天一直感觉不舒服,起初我以为是睡眠不足造成的,不料过了一天,高烧突然发作起来,随之而来的是猛烈的干咳。我恐慌到了极点,是不是得了“非典”?已经晚上10点多了,我悲哀地躺在床上,两眼无助地盯着天花板……不知过了多久,我听见有人在敲门,是队员小康给我送夜宵来了。虽然我俩在一起工作,但我和他相处得并不好,他性子急,遇到一点小事便会大呼小叫。他推门进了屋,见我这个样子,吓了一跳,大声责怪我,为什么不打电话给他?他一边责备,一边扶我出门。我感激地冲他摆了摆手,说:“你离我远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得了那种病。”他冲我笑了笑,胡乱从…  相似文献   

19.
鲍鹏山 《现代领导》2010,(12):40-40
求才诏与自荐信 讲东方朔之前,先说说汉武帝刘彻。刘彻一生干了不少大事,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但他一生又干了不少荒唐事。他个性太丰富,生命力太强大。以至于森严的体制并不能约束他,反倒是他给森严的体制带来了一丝活人的气息。他一生浪漫、好奇、好色、好才。他好才不拘一格,且不求全责备。他要立“非常之功”,所以便求“非常之人”,哪怕这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污点。他不大喜欢规规矩矩的人,他的长子“仁恕温谨”,他就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备课卡片     
科目修养第3课任弼时不接受照顾解放初期,任弼时住的房子很挤,又靠近大街,不适宜养病。组织上给他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任弼时不答应,他说:“那房子住着一个机关,我一个人怎能牵动一个机关呢?当干部的一丝不能特殊。“后来,组织上又给他找了一所房子,准备花钱修理,又被他拒绝了。他说:“现在国民经济还在恢复发展时期,还是把钱用到工业建设上去吧!”就这样,一直到他逝世,始终住在原来的房子里。谢觉哉的自我批评有一次,谢老女儿要到外地,没有跟他说,就叫司机到火车站买票,谢老知道后,严肃地对女儿说:“国家给我的汽车,是工作时候才用的。你们没有权利叫司机开我的车外出。”接着又对他的爱人说:“你外出也不能动用我的车。”之后,谢老如数付了车费,还在党组织生活上,就此事作了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