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月,大地春暖花开。 早晨,雾霭袅袅,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北京濡染得朦胧如画。此刻,我心头缠着一团迷雾,古老而厚重的彝族文化和巴莫一家三才女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于是驱车径直来到优美、宁静而富有独特建筑风格的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采访了巴莫姓氏的彝家女。  相似文献   

2.
傣族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亲属称谓上有明显的特征。 文章对傣族社会历史上最高领主与平民、贵族“翁”与平民,贵族“召庄”与平民3对等级之间亲属 称谓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贵族?按照辞典的解释,贵族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讲,推翻它当然带有历史的合理性。但是贵族精神和贵族文学就是另一回事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把国王送上断头台,推翻贵族政权,却把贵族精神和贵族文化保留下来,所以现在法国的最高奖章还叫做“骑士勋章”。骑士就是次等贵族,是代表侯爵、公爵替国王打仗的阶层。  相似文献   

4.
王菊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2-107
20世纪80年代,自贵州对举奢哲、阿买妮等的彝族诗文理论发掘整理以来,它一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巴莫曲布嫫以体大虑周的方式对其进行了结合彝族文化传统的解读,从文化根脉上梳理了彝族自己特色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5.
冯梅  姬生雷 《前沿》2012,(8):153-155
《德伯家的苔丝》洋溢着对贵族精神的崇尚和对痞子气的鞭挞。苔丝·德北菲尔德和安玑·克莱身上寄托着哈代对贵族精神的诠释,约翰·德北菲尔德和亚雷·德伯则是十足的"痞子"。小说中所刻画的泾渭分明的两类人物再一次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拥有贵族精神的人,会在生活中真诚、善良、宽容、大度、慷慨、无私,会在磨难来临时变得坚强与执著,这才无愧于贵族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5,(22)
<正>1943年11月在东京召开的"大东亚会议"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上的七位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缅甸"总理"巴莫,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汪精卫,东条英机,泰王国特使旺·怀他耶功亲王,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总统"劳雷尔,"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脑"鲍斯。其中,打了引号职务的政府皆为日本在亚洲扶植的傀儡政权,而泰国由于举国加入轴心国阵营,保持了其战前政府的连续性,故不能算作傀儡政府。在  相似文献   

7.
谢振玲 《传承》2010,(3):78-79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古罗马史研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在罗马爆发了长达两百多年历史之久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平民屡次采取"撤离"的手段来迫使贵族做出让步,最后双方取得和解;平民与贵族是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斗争,内部没有发生武装;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时间之长,在任何国家是不多见的。这些构成了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重要特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促进了罗马国家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古罗马史研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在罗马爆发了长达两百多年历史之久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平民屡次采取"撤离"的手段来迫使贵族做出让步,最后双方取得和解;平民与贵族是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斗争,内部没有发生武装;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平民反对贵族斗争时间之长,在任何国家是不多见的.这些构成了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重要特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促进了罗马国家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皇宫贵族的文化教育自先秦时代至清末一直断断续续地存在并开展着,且有其相应的规章与体系。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通过这一教育,虽然在皇宫和贵妇中培养了一些女性人才,但由于这一教育只是对极少数女性的教育,也是一种特权式的教育,故而对古代女性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旧梦悠怡昭日月,县龙欢快绕山河。村中民俗千秋灿,史里人文万古歌。"最近,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史馆正式建成,村史馆门前的诗词道出了该村的悠久历史和瑰丽风光。旧县村史馆的打造,是阳朔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白沙镇党委领导在开展主题教育"先行先改"活动和调查研究时,发现"旧县村虽是1400年前的归义县城所在地,历史文化深厚、自然景观优美,但历史文化这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8,(6)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海南卷》出版发行是海南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海南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从纵向上梳理海南文化发展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和规律;在横向上阐明海南历史文化的重点和亮点,并提供一系列纵横剖面;具有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观点创新、结构完整、体裁新颖、行文流畅等特点,是海南历史文化的品牌和奠基之作,应予大力宣传推介、开发利用,为海南大特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戚裴诺 《前沿》2022,(6):90-93
<正>近读北京师范大学张涛教授《〈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1]一文,很受启发。该文聚焦历代对于《周易·乾卦·象传》中“自强不息”一语的不同阐释,通过广泛搜集历代经传注疏及相关史事文献,观察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学术潮流之嬗变。文章以小见大,义例、考据、辞章、经世并重,历史线索与逻辑线索相结合、相统一,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何笑梅 《台声》2000,(9):10-10
祖国大陆最早成立的从事台湾研究的学术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最近迎来了建所20周年纪念日。2000年7月17日 ,厦大台湾研究所建所20周年庆典在厦门大学克立楼隆重举行。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及国务院台办、全国台湾研究会等方面的领导代表出席了庆典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有厦门大学校领导和来自海峡两岸文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庆祝会上 ,厦大台湾研究所所长范希周介绍了该所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厦大台湾研究所坚持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为指导思想 ,致力于台湾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  相似文献   

14.
谢健民 《前沿》2002,(1):90-9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淳朴自然的 ,又是丰富多彩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周代社会人们最初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诗经》审美意识的形成《诗经》所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融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在社会观念上仍遗存有不少原始氏族社会的意识、风尚和习俗。贵族阶级同普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天壤之别 ,一方面贵族统治者过着“厌厌夜饮 ,不醉无归”的腐朽生活 ;另一方面广大劳动者却“无衣无褐 ,何以足岁” ,在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15.
<正>"怡",和悦、愉快;"善",吉祥、美好、善良。意为"发乎心,乐于善,义善益美"的"怡善",是2016年9月在全国率先成立的青岛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创建的新理念和新品牌。近年来,青岛市以宣传《慈善法》弘扬慈善文化为宗旨,以传播慈善文化为工作重点,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6.
茶俗是民族文化中一种物质和精神相交融的礼俗,由茶、水、茶具和人的观念与行为构成。一个民族的饮茶习俗多沉淀和反映着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诸多文化底蕴,同时亦能从中透析出因受邻近文化影响及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而导致的变迁。韩国茶俗就具有其浓重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哲学思想,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大韩民族的特点。一、源远流长的历史韩国茶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代茶俗:三国时代能享用的均为贵族阶级,以上茶待客为最高礼遇。寺院的僧侣则用茶供佛,并以在闲暇时品茶作为一种嗜好。可见,茶是…  相似文献   

17.
《友声》2007,(5)
5月的巴黎,鲜花盛开,气候宜人。"中国·山东菏泽牡丹文化节"于5月8日在巴黎朗布依埃市怡黎园隆重举办。怡黎园位于距巴黎西南40公里处的朗布依埃市。在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怡和轩”俱东部创办于1895年10目10日。在当年英国殖民地政府依1889年社团条例批准豁免注册,于1932年5月4日改为注册社团。怡和轩俱乐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新马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之一。 由于在当时的行政议会社实录及宪报都没有记载怡和轩创办人的名录,所以到今天仍无法确定怡和轩的创办人是谁。根据当时历史情况来推断,创办人可能是福建人士林和坂、陈禛祥、林推迁、李清渊、陈若锦、陈明源、颜永成、林文庆等人。  相似文献   

19.
宗族观念是宗族制的产物和特定的政治文化现象,它随宗族制的产生而产生,并为这一制度的巩固发展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宗族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中贵族内部确定其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它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的政治制度,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却在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被吸收、保留,并不断发展、深化,与封建制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融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稳固和延续下来,并一直影响到今日的中国。尤其在我国广大农村,以血缘崇拜、祖先崇拜、传统崇拜为主要特色的宗族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这种影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阻碍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试从分析宗族观念对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与"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中形成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形式掩盖其虚无主义本质的伎俩,认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露其真实面目;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否定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资产阶级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否定一切非无产阶级分子的做法,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来创造。列宁这一思想对当前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