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曾对中国革命给予重要支持和授助,但也有过错误的指导。中共党内某些犯有“左”、右倾错误的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表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毋庸置疑,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了共产国际的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酝酿成立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国际的代表各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史学界认为:“在共产国际的代表于1920年春到达中国之前,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中国别的社会主义的拥护者,都还没有实际考虑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苏联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出现的。”([苏]K·E·舍维廖夫著:《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原载苏联《远东问题》1980年第4期。) 台湾省的王健民等人也在其《中国共产党史稿》(一) 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不仅震撼了中华民族,也使国际社会大为震惊。共产国际敏锐地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将会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为建立一道对抗东方法西斯侵略的屏障,共产国际在苏联组织了国际地下情报网。一批中国抗日战士为了保卫祖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在东北上空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乌云压城风满楼1931年9月19日,莫斯科郊外的“十月村”,浓阴蔽日,一座“木克楞”别墅隐藏其间。这里聚集了共产国际情报部、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十余位高官。他们表情凝重、焦虑不安地把目光投向墙上那幅巨大的远东地图。苏军总情报部部长阿那多力中…  相似文献   

5.
刘桂清 《实践》2011,(1):14-15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交通线,其中经哈尔滨和满洲里通往苏联与共产国际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线。90年前被誉为“红色国际桥梁”的满洲里经过20年的沿边开放,如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并借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必将翻开“红色口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又觊觎蒙古和苏联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中苏边境接二连三挑起事端。为了阻止日本进攻苏联,为了摧毁日本占领区的军事设施,共产国际决定,由苏联红军参谋部负责训练中国、朝鲜等国的爱国青年,组成国际情报组织。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先后选送了几批有地下工作经验的中共党员(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即不再与本国党组织发生横的联系,而直接由共产国际方面派出的同志单线领导)和爱国进步青年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利用他们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联系广、熟悉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开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苏联情报机关在上海活动时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关系,它们主要为苏联和共产国际服务,同时也给予中国共产党很多帮助,包括传递中共与共产国际之间的信息,为中共提供军事情报,向中共交付援助经费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国共两党经济援助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洪 《党的文献》2007,(2):52-57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革命期间,苏联和共产国际分别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提供了约26万卢布和1400万卢布的经济援助,二者相差悬殊.苏联和共产国际这样做,与其当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86年,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出版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汇编》一书,其中首次公布了共产国际就中国共产党联蒋抗日问题所发出的一批重要电报指示。这些电报指示的发表,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联蒋抗日”方针问题上曾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意义如何,它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又是怎样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无法回避的事实关于中国共产党逼蒋和联蒋抗日方针的形成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不少学者否认共产国际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起过任何积极的作用。可是,共产国际1936年8月15日政治指示的公开发表,清楚地说明共产国际在促使中共中央放弃抗日反蒋方针和  相似文献   

11.
1950年,中国的中共党史专家发现一篇苏联人葛萨廖夫用俄文写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文详细记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提到了中共“一大”讨论第一个纲领的情况.可惜,没有收入第一个纲领的原文。195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前往莫斯科,与苏共交涉,要求把共产国际有关中共的档案交还中共。于是从莫斯科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普遍发生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发生肃反扩大化的原因,既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党的影响,也有国内“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并且也因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的口岸城市满洲里被誉为连接欧亚的“大陆桥”,说明它在中国同东欧、俄罗斯等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不太知晓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37年,这里还曾有过一座红色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联系的国际交通线。  相似文献   

14.
王明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是一个典型的教条主义者,他凭借共产国际背景而一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他把马列主义绝对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虽然他在事实面前一再碰壁,但碰壁后,他仍心有所恃而坚持错误。在他的错误主张被否决后,他感到了失落,但他不是从失落中反省,而是纠缠于错误,责怪别人,暗中诋毁毛泽东,甚至向共产国际告状。  相似文献   

15.
1924年6月,李大钊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留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直到12月回国。期间他在苏联参观、考察、作报告,发表演讲,为教育和启迪中国留学生,宣传中国革命形势,加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际的交流沟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苏联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出于国际主义和维护自身战略安全的双重目的,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财政援助.1931至1937年局部抗战期间,苏联通过共产国际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向中共中央提供了161万美元和210万卢布的资金;而在1937至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苏联和共产国际通过汇款、委托专人转交等方式,向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加入南方统一战线,这是与共产国际、苏联的争取和帮助分不开的。共产国际、苏联在推动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战略取得成功后,决定在北方推动冯玉祥加入国共统一战线。本文着重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中央对争取冯玉祥国民军的可能条件、战略方针以及进行实际工作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泓 《党史纵横》2005,(8):33-3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坚持东北抗日战争中,曾经同苏联远东军建立了地区性的合作关系。这种军事合作关系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夺取全东北最后胜利的条件之一。但是,东北抗联同远东军合作是在不断的与他们的某些错误做法抗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39年以前抗联同远东军的关系1932年以前,中共中央对满洲省委的领导是在上海实施的。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入苏区后,满洲省委同上海中央局保持着联系。1934年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东北党的工作便由中共中央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负责领导。由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中共满洲…  相似文献   

19.
正满洲里是中俄(苏)边境上的著名口岸城市,地处中东铁路的西端,距苏方边境小城86号小站只有9公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满洲里地方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交通方便、距离苏联较近等优势,相继在此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作为中国共产党通向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红色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被誉为"一座红色的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出席共产国际会议或被派往苏联学习、工作,大多由满洲里出境。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的“苏联利益中心”与中国革命利益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其中“苏联利益中心”与中国革命利益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矛盾略作考察。一、共产国际由“世界革命利益中心”演变为“苏联利益中心”列宁倡导建立共产国际,是为了推动和领导世界革命,在短期内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在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上,俄共(布)代表季诺维也夫发言说,“我们的计划是建立一个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共产国际是为建立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创造一种手段”。列宁在这次大会的闭幕词中宣布:“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列宁认为其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高度集中的国际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心,即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除强调建立国际苏维埃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