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菲律宾是一个海岛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海上信仰形式,其中之一就是安蒂波罗女神信仰.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安蒂波罗女神信仰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运用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分析了这一民间信仰形式在菲律宾社会中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三部分对比安蒂波罗女神信仰和福建妈祖信仰在社会功能、形成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强调功能的相似性决定了文化形式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周巍 《法国研究》2015,(2):86-90,100
尽管在东西方文化当中,蛇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蛇的文化形象发展过程,在东西方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关于这一点,东西方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神话传说以及童话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而有力的证据,而蛇形象的变化过程,恰恰与人类信仰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包容、吸纳了地方原有的信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成为宣扬佛教的一种工具。二者的比较也揭示了泰中两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泰国地方传统信仰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缅族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属于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公元10世纪左右,缅族从云南进入缅甸境内.缅族进入缅甸之前,属于南亚语系的孟族、属于汉藏语系的骠族等民族已经在缅甸生活了近10个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缅族进入缅甸后很快与族源相近的骠族融为一体,并继承了骠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1044年,缅人首领阿奴律陀以蒲甘为中心,建立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出兵攻打位于缅甸南部的孟人国家直通,把30部三藏经和直通国世代供奉的佛舍利运到蒲甘,并把精通三藏经的僧侣及各类技师带到蒲甘,在蒲甘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此后缅人以骠文化、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部分印度文化,创造了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蒲甘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宗教、文字、碑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内容.其中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文字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达到缅甸佛教建筑史上的最高水平.在蒲甘文化形成过程中,骠文化、孟文化和印度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挥了作用和影响,而缅人则为蒲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蒲甘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是生活在缅甸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蒲甘文化是缅甸文化的基石,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以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蒲甘文化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是现代化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新兴产业,也是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越南老街省沙巴县的红瑶依托越北高原度假圣地沙巴的旅游优势,发展瑶族村寨风情旅游,使之成为当地瑶族的生计方式。当地旅游开发不仅改善了瑶族村民的经济收入状况,也增强了当地民众的商品观念、扩大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当地村寨的族群结构与族际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尽管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广泛的,无论是从旅游业发展,还是从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都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比灵顿是当代西方俄罗斯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通过对他的三部关于俄罗斯文化的经典作品的研究,可以透视他以及受到他影响的西方人眼中的俄罗斯文化。比灵顿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俄罗斯文化的独特认识: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东正教信仰及对来自外界新生事物的周期性激情,是塑造俄罗斯文化的三个核心因素;俄罗斯文化的每一种形式都经历着"模仿-创新-摧毁"三个阶段;俄罗斯文化发展与其政治进程具有同构性;白银时代需要高度重视,白银时代的文化成果与苏联时期的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天主教在传入越南的初期是与其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但是后来却显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并在信仰和礼仪层面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越南天主教。天主教与越南传统文化融合是与天主教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越南宗教文化的包容性、宗教界人士的积极推动分不开的。这种融合现象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妈祖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或是传承中国民间的文化信仰,或是融会佛教文化的习合文化,或是被标榜为日本本土化的信仰等特征,即带有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彼此分离的特征。这样一个具有“共生文化”性格、且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文化”的妈祖文化,为构思21世纪东亚文化的框架建设与未来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俄罗斯文明发展过程,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结合紧密。宗教情绪浸润着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其内心生活和言行规范。在沙俄时代,居民中信仰宗教者超过人口的90%。十月革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文化是产生于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的独具日本风韵的文化。其主要表现为净土信仰的流行、造型艺术的繁荣以及国文学的隆盛。以贵族为中心、以和风为主体的国风文化,对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给予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2.
泰南自1909年签定《英暹条约》归入泰国版图以来,马来穆斯林的分离运动就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成为困扰泰国历届政府的不靖问题。“9.11”事件的发生,使这一长期并未休眠的火山再度喷发,且火焰呈越烧越烈之势,其影响不仅波及泰国国内,还远远地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3.
越南人食槟榔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槟榔深入到了越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越南人平日待客的小食品,还是民间传统庆典、庙会活动和家庭红白喜事中最不可缺少之物.本文试图通过对越南人食槟榔习俗的探析,以窥越南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和开发边境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越南封建王朝加强自身统治的需要。汉语汉字通过多种途径在越南进行传播,对越南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包容的文化意义也就因此呈现出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苏哈托时期印尼的资源在爪哇族与外岛民族之间的分配,主要采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割的形式.其分配格局是:爪哇独占鳌头而外岛只分得残羹剩饭,它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不平等在经济领域的投影,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印尼的民族关系.本文将政治-文化与经济利益的纠结,作为探索资源分配与民族关系互动的切入点,并试图循此路径使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越南社会民俗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明显受到中国民俗的影响;二是浓厚的越南民族特色的特征;三是多元文化的民间习俗。越南本土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改造与异化是造成其民俗社会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被收集在《李—陈诗文》中越南11世纪至14世纪初的汉文诗歌为中心,分析了佛教在越南的传入和发展以及李、陈时期越南文学所呈现的特点,阐述了佛教曾经对越南的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在公元2世纪经过多种途径传入越南。在越南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佛教表现出了极其明显的“入世”特征。僧侣们不仅精通佛学,还谙通汉学。他们积极参与朝政、外交、文化教育以及文学创作事业。这不仅促进了越南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越南古典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梳理二战后越南华人政策演变脉络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上厘清越南华人政策与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以及越南华人本地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等因素始终支配或影响着不同时期越南华人政策的制定,但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和越南华人本地化进程的完成,其影响在逐渐淡化;越南华人政策与华人本地化之间具有互动性。  相似文献   

20.
“奥郎.阿斯利”是马来西亚的土著族群,国内相关论述极少。本文分析了“奥郎.阿斯利”问题的形成和政府为解决问题而针对“奥郎.阿斯利”人所实行的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奥郎.阿斯利”人的影响。最后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其政策进行了宏观上的评析。通过本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奥郎.阿斯利”这一落后族群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以及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得失,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落后民族或者族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