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文化的概念也越来越宽泛,新世纪大学生作为文化新生代,他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他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黄色文化、灰色文化、黑色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新世纪大学生本为单纯的世界。既给他们的生活凭添了诸多情趣也扰乱了他们平静的校园生活。对于非主流文化冲击波的渗透和影响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表现出某种畸形状态,其表现是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偏离性和异化性,从而导致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侵蚀。在两种道德意识形态相交锋与碰撞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及其道德人格的生成,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文化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从而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3.
非主流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热词,它在受到一部分青少年吹捧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人的冷遇与批判.非主流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在拥有一套自身的现代符号系统的同时,也保有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大量的主流因素.以积极的视角看待非主流,给非主流一定的生存空间,不仅是对多元文化与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主流世界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柘林 《就业与保障》2013,(Z1):94-95
当下,"怀旧"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创造者,其文化自觉程度体现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在研习文化、内化文化和创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于大学生在"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规律、地位和作用有自知之明,并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理性选择和自觉践行的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6.
"法轮功"现象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部分人对信仰、交往和安全的文化需求;"法轮功"具有强烈的政治野心的图谋;价值取向多元化是"法轮功"孳生和蔓延的文化环境;社会认同的危机感是"法轮功"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与"法轮功"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上,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现着主流文化知识,非主流文化知识被漠视和忽略。在民族基础教育知识观上,这两种知识观在内部根源、内容和地位上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这两种知识观的有机整合。在观念层面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并存;在方法论层面上,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华伟 《青年探索》2003,(4):28-3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网名”中透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认识,并将之分为四类:求上进,追求成就;尚独立,拒绝虚伪;非主流,标新立异;寻快乐,游戏心理。“网名”的存在既证明了大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独立的、主动的道德自我的存在,同时,也折射出网络交往环境中价值参照的多元。  相似文献   

10.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庞德英 《长白学刊》2013,(3):152-154
社会和谐要求文化领域和谐发展。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尽管是复杂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协调并存的。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整个文化领域的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非主流文化在增强整个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主流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带来了挑战。在当代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非主流价值观念的挑战。作为新生代群体,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趋向功利化、本位化及多元化。只有在深入调查90后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田耘 《理论月刊》2005,(11):157-158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缺陷、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和外在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以及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自我观的重要性,探讨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趣话打油诗     
在中国的文化园圃中,有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以用语俚俗、诙谐幽默、讽喻调侃、趣味横生的打油诗。从古到今,打油诗赢得了各个时代、各个年龄、各类群体的共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副其实的"不老松"和"常青树"。打油诗的"发明者"是唐代的落魄书生"张打油",此人性情豁达,喜用民间俚语写些"非主流"诗歌。其诗以诙谐幽默、轻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体状况欠佳等现象,应用身心整体观"运动处方",不仅更有利于"标"本"兼顾地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而且也更适合于大学生心理保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Cosplay文化之于大学生需求满足过程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通过采用质性研究深入访谈法及观察法,以大学校园中从事cosplay活动的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参与cosplay活动的过程,并进一步探索了如下三个问题:(1)大学生对cosplay文化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其参与cosplay活动的?(2)大学校园coser在走向cosplay活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达到自身需求的满足的?(3)在cosplay文化使大学生需求得以满足后,大学生又是如何对待cosplay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黄勇  王艺帆  何艳萍 《前沿》2012,(5):179-182
在后现代主义中,出现了反传统、反权威等特征的文化思潮,主流文化遭遇非主流文化"楞次定律"的作用,这种文化动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全球蔓延渗透。非主流的文化给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冲击,它并未能停止或者扭转主流文化作为主体和主导的地位,但是却阻碍了主流文化占据垄断的独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网络同居"模拟现实婚姻生活的场景,在互动时由于匿名而具有神秘性,带来新鲜感,以心理体验为主,迎合了多方心理需求.对于"网络同居"热不能封堵,只能疏导.要规范"网络同居"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对于青少年应劝其退出游戏,加强业余时间的教育,某些特定身份者参与游戏要慎重.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研究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从外在来看对大学生研究应着重于社会大文化对其的影响,从内在来看应主要着重于青年个体内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在广阔的社会大文化与大学生个体内在之间有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大学生文化.何谓大学生文化大学生文化包括年龄与地域两方面的特指,具体地说是代表一群16、17岁至30岁左右的大学生在以高校为主要阵地面向社会的心态、行为特征、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方式.由于这是一群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大多数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尚未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的群体,因此,在心态与行为特征上表现出一些大学生特有的气质."校园歌曲"表现了大学生的纯真、活泼,抒发了他们的向往与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