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的调查,概括归纳了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对浙江省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组比较了学科、性别、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从实证角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性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官本位观念、功利观念、守旧观念等负面因素影响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文帅 《传承》2009,(10):82-8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官本位观念、功利观念、守旧观念等负面因素影响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学毕业生为何就业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和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与社会其他群体就业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凸显是和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前,在劳动制度上我国实行的是“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发展,带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专业定位与市场错位,教育模式滞后,以及落后的就业观念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并已发展成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入手,同时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工作贫困是指一些劳动者即使拼命工作却依然处于贫困状态,并呈现出就业非正规性、多重弱势、结构性和年轻化等特点,可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甚至社会暴动等严重后果。因此,工作贫困也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贫困。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低受教育程度、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工作贫困的风险较高;不具有完备的"五险一金"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工作贫困的风险更高;具有较好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工作贫困的风险较低。另外,体制内工作的大学生可能面临工作贫困的风险。因此,未来需要高度重视教育在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提升其社会保障水平,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大学难,找工作更难”是目前高校的流行语,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学校及社会有关各界的重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任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本文从毕业生自身以外的因素即客观因素来探讨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问卷测验方式,综合分析了不同类型(性别、专业、生源地等)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测查了职业搜寻清晰度、求职行为等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并将就业困难和就业顺利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部门工作质量不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重要原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高等院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就业指导部门应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3,(6):72-73
进入优秀的企业,与企业一同成长,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梦想。然而现实中,那些曾经怀揣梦想的学子此时却面临择业就业的难题。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被称为"史上最难",这样的现状和目前大学毕业生近700万的总体规模不无关联,而现在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却在1000万左右,大学生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他们的就业难问题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12,(11):17-17
(一)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二)强化职前教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强化统筹管理,推进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工程学院2008年毕业生生源情况、用人单位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对目前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配,历史名词,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物质匮乏时期对紧缺资源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人才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稀有资源,国家按照招生计划对大学生统分统配,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手段。毕业分配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这却是每个大学生在毕业时最熟悉不过的了。邹先生是77级大学生,81年毕业于西北某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就业歧视和就业排斥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就业排斥的基本标准是由于制度等原因导致个人不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标准则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根据这样的标准,结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深度个案调查,笔者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主要是就业排斥,而非就业歧视。相应地,消除这些障碍主要应该从制度变革入手,并具体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耘毅  李建伟 《思想战线》2003,29(3):137-140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许多人在毕业后未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许多工作岗位又未聘到合适的人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毕业生、用人单位、毕业学校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而调整思路,实现就业观念的更新,加强就业指导,不断扩充知识结构等等,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尤为急需。  相似文献   

19.
雷平 《中国发展》2010,10(1):43-52
该文以增加值率为衡量指标,计量地定位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认为正是由于地处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位置,中国制造业只能走规模扩张的道路,由此形成一个低增加值率导致低工资、低工资导致低素质劳动力、低素质劳动力导致低增加值率的恶性循环。在这一螺旋向下的过程中,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需要较高雇用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被实体经济自动过滤出来,形成失业人口。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经济建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