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04,(10):64-64
晨报讯:据千龙网报道,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日前,记者到韩国儒教最权威的教育机构“成均馆”进行采访。“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关于孔子的人文思想历来褒贬不一,褒者认为它提供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贬者认为它是王权主义者的治民工具.尽管对于孔子人文思想的学理界定莫衷一是,但孔子人文思想所表现的特质是客观而具体的,它涵盖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对人的社会性的强调、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对人的实践性的突出等多方面内容.挖掘孔子人文思想的特质,不仅有利于从学理意义上对其作以质性探究,而且有利于从现实意义上进一步彰显和弘扬孔子的人文思想,进而实现对孔子人文思想的跨时代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亦佳 《小康》2014,(4):92-92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叫得出名字的外国经济学家,恐怕只有凯恩斯了。至于哈耶克——哈耶克是谁? 但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说:“哈耶克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可能会与孔子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的影响一样深远和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4.
2006年9月28日,两岸同胞首次携手举行了主题为“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的祭孔活动,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孔子。这是两岸的骨肉同胞用事实向全世界宣布:海峡两岸同根一脉,两岸亲情血浓于水,两岸文化一脉相承。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有着孔子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孔子思想这一文化基石,搭起了两岸交流的有力平台。  相似文献   

5.
胡一帆 《理论月刊》2002,(12):120-121
本文探讨和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成果,认为孔子教育思想是其全部学说的精华部分,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因而成为古代中国逻辑传统启蒙的先行者。本文从孔子关于“知”的论述中,探讨了其正名的逻辑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8.
何琪 《当代广西》2007,(13):51-51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所主张的“乐之者”其实就是一种快乐学习法,即学习源自兴趣,而兴趣源自快乐。北宋教育家程颐进一步提出寓教于乐,适时教学思想。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学必见意趣,否则索然寡味,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达到。我认为“乐学”这一理念应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乐学也要让老师乐教,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张旭 《时事报告》2007,(6):60-60
孔子思想已经产生两千五百年了,为什么今天忽然在国际上热起来了?同学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日新月异,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确如此,中国GDP迅速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硬实力巨变的背后是起支撑作用的软实力,包括孔子和儒学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0.
李谊  王炎琪 《求索》2012,(12):102-103,71
随着儒学思想的国际化,其教育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位最伟大教育家之一,孔子学院得以遍布全球,印证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以成就"君子"为办学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于当今传统的精髓文化被当下大众文化冲击而逐步解构,信仰匮乏,传统失落等,是治愈之良方。全人教育思想的宗旨和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对接吗?如何对接是教育者的课题,拙稿有基于此,在解读孔子的同时,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理念的对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闵勤勤  张亮 《时事报告》2012,(11):40-43
10月的曲阜秋高气爽,怀着对先圣孔子的敬仰、对“东方圣城”的向往、对“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的好奇,我们踏上曲阜宝地。在蓬勃发展的新城区,进社区、入学校,寻访“彬彬有礼”教育阵地;在古朴静雅的古城区,走街串巷,找小摊主聊聊生意,和路人说说孩子,体察今日曲阜的人情风貌。落落大方、热情尚礼的曲阜人让我们由衷感慨:圣贤未远,儒风犹在。曲阜,这个不足中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小县城,自古以礼仪闻名中外。3000年前,周公在这里制礼订乐;2500多年前,孔子诞生于此,创立儒家思想;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时至今日,“孔子热”、“国学热”在全球蔚然成风。提到孔子、说到国学,又怎能绕过曲阜?曲阜能否发挥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优势,  相似文献   

13.
姚何川 《传承》2011,(27):70-71
孔子由"仁"的核心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思想,但某些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对孔子思想作出了一些有利于自己统治的解释与宣教,并不惜大肆进行歪曲,造致后人对孔子思想产生诸多误解。还原孔子基本思想,并对其衍变之消极方面进行探析,对我们正确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柏成 《前沿》2014,(21):72-73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人性思想的核心。本文重点论述比较了孔孟人性思想的差异性与共通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学科举行“《群书治要》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座谈会,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侯才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钱逊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教授,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团结出版社副社长梁光玉编审,中央党校原研究生部主任宋惠昌教授,  相似文献   

16.
易强 《求索》2012,(11):136-138
儒家的人格思想是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优秀的儒家大师的不断努力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儒家所推崇的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古代中华民族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格典范。其中"圣人"人格是孔子设定的最高做人典范,但它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另一种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探讨儒家人格思想,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筠编 《两岸关系》2006,(11):62-63
2006年9月25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在希在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会见了前来参加200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两岸孔子文化交流周”活动的台湾祭孔文化参访团一行。他表示,两岸进行孔子思想文化的交流,对于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联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儒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儒家教育思想的首倡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目标有所侧重,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大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都没有偏离和改变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本文对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价值审视,是以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基本内容来进行的。孔子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次社会转型,一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生活秩…  相似文献   

19.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时代,去向这位东方智者寻找智慧。他的适度中庸平和的思想是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中庸平和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全面继承前代德政理念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认为"为政以德"是为政之基,是政令通达和风气教化的客观要求,对于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当下积极倡导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有效弥补法治的局限与不足,可以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