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红包和红包现象已蔓延于市.人们也都见怪不怪了。但忽然间从新闻传媒上,见到一组校园送红包的电视画面,我仍然感觉十分警醒刺目,并沉思良久。  相似文献   

2.
萧巍 《前线》1996,(10)
在英伦三岛当“上帝”萧巍这是我在英国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在基尔大学留住期间,校园里通行一种磁卡,用此卡就餐、购物不仅省去了用现金的麻烦,还可以得到一些优惠。一个周六我持卡在商店购物,付账时,磁卡出了毛病,无法使用。我正想把物品放回货架,却听到售货员小...  相似文献   

3.
2009年8月,华国锋逝世一周年。笔者特采访华国锋专职摄影师钱嗣杰,追思他所知道的华国锋。华国锋走得太突然,让钱嗣杰无法接受。华国锋比钱嗣杰大7岁,但华国锋生前一直喊钱嗣杰"老钱",而钱嗣杰在华国锋离职后也一直喊他"华主席",尽管华国锋曾对人说过"别再叫我主席,我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马将军:您好!我是一名在祖国西北边陲服役的列兵,名叫屈财源。看完您写给士兵的30封信,我感慨良多。入伍前我是一名梦想着参军的地方大学生,刚到军营之时,我觉得现实与想象差距很大,几乎后悔来到军营,尽管我的各项训练成绩名列前茅,但还是无法调整心态,抚平心中的落差。直到读完您所著的《在军营里学做人》,让我明白了军营给我的不是“硬件”的帮助,而是本质上软实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记得刚到省城工作时,一个人住在独身宿舍面对四壁的时候,我发觉热闹一点总会比寂寞有意思,尽管有朋友津津乐道在报上称“孤独也是一种幸福”,我仍相信那句话:朋友要交,身体要好,要有点钱,多干些事。 住单身宿舍,又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宿舍、食堂、教室三点成一线,循环往复。如今,只不过教室换成了办公室。校园时代我们尽管也老大不小了,但大家也似孩子般地玩耍,热闹开心极了。可在机关住独身,上班还好,下班后同仁们便去接孩子、买菜、做饭、看电视,跟妻小享受天伦之乐,而我便进入了一个人的世界。写点东西打发时光  相似文献   

6.
余玮 《党史文苑》2009,(8):17-23
2009年8月,华国锋逝世一周年。笔者特采访华国锋专职摄影师钱嗣杰,追思他所知道的华国锋。 华国锋走得太突然,让钱嗣杰无法接受。华国锋比钱嗣杰大7岁.但华国锋生前一直喊钱嗣杰“老钱”,而钱嗣杰在华国锋离职后也一直喊他“华主席”,尽管华国锋曾对人说过“别再叫我主席,我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7.
沙培宁 《先锋队》2015,(8):44+46
常去学校,渐渐地,便有了某种"学校感"。所谓"学校感",其实就是对各种"校园表情"所透露出的学校整体的"生命状态"的某种感觉。这种一再出现的感觉提示我:我们不仅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而且,也应将每一所学校视为一个生命体。曾读到一篇文章,讲梁漱溟对中西医之差别的辨析。文中说,梁先生起初颇感困惑:为什么中西医治病的对象是一个,但两者竟无法沟通?后来他发现,原因在于它们看待人体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有1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谙事不深的农村学生娃成长为武警部队的正营职少校警官,2005年转业成为国家安全战线的一名正科级侦察员。地域几变、工作几易、岗位几换。尽管粗犷广袤的黄土高原养育了我,给了我生命;尽管“生命禁区”青藏高原锤炼了我,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尽管山清水秀的云贵高原滋润了我,给了我栖身之地,使我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但我还是要发自肺腑地说,我的成长进步,我的所得所获,离不开党的哺育,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是党章指引我前行,给予我动力,鞭策我奋进。参加工作18年来,党给予我很多,而自己离党的要求却有较大差距。我…  相似文献   

9.
1931年的秋天,我作为流亡学生由沈阳来到北京。当时,我是沈阳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冯庸大学是以校长冯庸的名字命名,它与张学良所创办的东北大学齐名,是一所标榜工业救国的高等学府。校长冯庸也是我一生所见到的事必躬亲的最合格的一位校长。“九一八”的枪声,使我们失去了校园,随着学校集体撤离了沈阳,经山海关流亡到北京。古都北京曾是敲响天  相似文献   

10.
一路有您     
那年,北上的列车,载着我一身的疲惫,来到这个素昧平生的城市。尽管在新生报到时已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接待,可当我漫步在这个陌生的校园时,仍不停地追问自己,“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那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又在何方?”回想着十年寒窗苦读中时时念叨的远大抱负,看着现实的差距,一种失落感慢慢滋生。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使我们的一部分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个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座无形的墙,学生无法靠近教师,教师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座墙所产生的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笔者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推倒这座墙,架起师生相融、相通的心灵之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中找到有归属感的校园,找到能够给其创造发展空间的课堂,找到令其身在其中,心暖融融的班集体,找到他们所渴望、所呼唤、所向往的学习之所、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0月23日,阵雨过后,竹木显得更加翠绿。 清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省、市文化部门领导及作家诗人的陪伴下,跨进了桃源师范学校。尽管已进入深秋时节,但整个校园郁郁葱葱,发出缕缕浓厚的香味。老太太注视着宽敞整洁的校园,自言自语地念叨着:“变了,一切都变了!”  相似文献   

13.
书声朗朗的校园内,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中央,一面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这就是2002年11月通过了我区首批“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的银川市金凤区银新乡双渠口回民小学。  相似文献   

14.
装腔大师     
脱不花 《廉政瞭望》2013,(22):63-63
我有一个研究哲学的朋友,新近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浑身酸软,觉得人生在世所做的一切真的好徒劳啊。  相似文献   

15.
1992年3月,我专程来到位于玄武湖畔的南京林业大学,慕名拜访一位国际著名女林业教授──徐凤翔,试图解开我心中一个长期无法破译的谜:这位女教授单枪匹马去西藏工作,不图名、不图利,一呆就是将近20年,她图的是什么?她又是怎样看待人生与幸福的呢? 在校园的一幢高楼里,我找到了徐凤翔教授的家。听完我说明了来意,头发已花白、精神矍铄的徐教授和她的爱人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和我交谈起来。 我问:“徐教授,您当年去西藏工作是否是组织上决定的?” 徐教授说:“是我自己主动争取要去的。那是1978年,林业部给南京林业…  相似文献   

16.
读诗的日子     
人生中要是有了某种欠缺,人就往往对此有一种特殊的饥渴。 记得恢复高考的喜讯初传时,我很为动心,可惜彼时我已经儿女比肩,年龄也三十过五,超过了报考规定的年限,因此,面对喜洋洋去重新拼搏的年轻朋友,在暗暗羡慕时不免鼻酸。 没想到,时隔18年,又进了一次校园,而且是万万不曾想过的校园:省委党校。 我为此喜盈盈地好一阵痴愣。因为,40年前,失去了校园的我走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代会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高校,学校与文化、制度与文化已无法阻挡地开始相联。一所高校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新,正是文化的魅力给了高校创新强大的生命力。从制度文化建设的角度审视和探讨高校工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代会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能开阔眼界,活跃思路,对从事高校工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同志和广大工会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一、校园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内涵极为深刻的复杂体系,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发 《求贤》2006,(4):14-15
我所在的宝坻区王卜庄高级中学,是一所条件一般的农村普通高中。一年多以前,我调任校长,从条件优越的示范高中来到这里,工作环境有着巨大的反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在这样的农村中学构建和谐校园呢?上任之初,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学校的状况,分析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研究整改措施。 通过研究,我发现学校中存在着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且大多数人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是听之任之,没有革新的想法,这对学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于是我从抓班子强队伍重治理入手走上了构建和谐校园之路。  相似文献   

19.
转眼间,我到这所小学做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了,所接的班都是那种属于“名声在外”的班级,而我自身也经受着一次次的考验,压力之大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对付这样的班级,我有自己的“绝招”,那就是“标尺”、“信任”、“阳光”——我惯常使用的“三板斧”。  相似文献   

20.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7,(5):64-64
没有翅膀也要飞翔。45岁的朝阳女作家莹雪,原名王春辉,自幼身患重症,四肢无法自主移动。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成才,凭借口中的一根筷子,敲打键盘,潜心创作18年,完成8部文集。莹雪说:"一路走来,尽管走得很艰辛,我却感觉很充实快乐。我将乐此不疲地精心书写我的梦,用心灵之羽翼翱翔在文学的晴空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