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有时,历史的确是无情的。1991年8月23日,历史老人再次板起了它铁面无私的面孔。这一天,根据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叶利钦和莫斯科市长波波夫的命令,苏共中央办公大楼被正式查封。傍晚6时30分,在大楼上飘扬了70年的镰刀加锤子的苏共党旗,在一群人的狂吼乱叫声中,飘然落地。随后在大楼正面挂起了俄罗斯的红、白、蓝三色旗。第二天,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至此,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接下来,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的身份坐在了电视摄像机前,宣布停止…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苏共亡党十年祭日。十年前的8月23日下午6时30分,苏共红旗从苏共中央大楼落下,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红、白、蓝三色旗升起,标志着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8月24日,苏共宣布自行解散,这个建党88年、执政74年,曾经改写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共产党,彻底灭亡了,由它创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也彻底解体了。苏共亡党教训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反面教材,使我们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3.
白皋 《共产党人》2006,(9):34-37
15年前,一个重大事变使全世界感到震惊,也使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深感忧虑,这就是苏共亡党和苏联亡国的事变。1991年8月2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发出“禁共令”,宣布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的活动为非法。悍然查封了苏共中央和苏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个各级领导机关,并关闭了《  相似文献   

4.
苏联共产党成立于1898年 ,当时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 ,根据列宁的提议 ,于1918年3月党的七大上改名为俄共 (布 ) ,1925年12月党的十四大又决定改名为联共 (布 ) ,至1952年党的十九大决定更名为苏联共产党。1991年8月24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次日 ,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 ,宣布自动解散苏共中央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 ,暂停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 ,其财产和档案由内务部负责处理 ,并责成苏联检察院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至此 ,苏共这个成…  相似文献   

5.
1992年2月26日,即苏联解体后仅隔半年,俄罗斯激进派周报《莫斯科新闻》就称,俄罗斯出现了“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幽灵再度在俄罗斯游荡”。现在又事隔两年多,俄“新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如何呢?它的发展趋势又将怎样呢?俄罗斯“新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政局发生很大变化。8月24日戈尔巴乔夫以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没有坚决反对“政变”为由,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各共和国的共产党的地方党组织自己决定自己的前途。8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以俄共(1990年6…  相似文献   

6.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命令苏共中央自行解散。苏联议会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全苏境内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苏共、俄共和莫斯科市委机关被查封。苏共和俄共财产被没收,使苏共从执政党的地位成为在野党甚至非法党。各级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遭到破坏和迫害,社会主义被抛弃.苏共是怎样变化而失去他们先锋队作用的,问题主要出在改革条件下党的建设路线上,即如何看待改革条件下党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  相似文献   

7.
黄苇町 《党建文汇》2001,(11):38-38
苏联共产党解散已满10年了。1989年3月,叶利钦以压倒多数选票在选区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下,击败了苏共的正式候选人,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在他宣布退党后,又以压倒优势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  相似文献   

8.
1956年10月19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即将开幕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率军政大员,组成庞大的苏共中央代表团飞临华沙,要求出席波党八中全会。哥穆尔卡东山再起在此之前,当苏共获悉波党八中全会即将改组政治局、更换波党领导人时(哥穆尔卡已被提名为波党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取代奥哈布),先是要求波党推迟会议日期,  相似文献   

9.
1956年10月19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即将开幕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率军政大员,组成庞大的苏共中央代表团飞临华沙,要求出席波党八中全会。哥穆尔卡东山再起 在此之前,当苏共获悉波党八中全会即将改组政治局、更换波党领导人时(哥穆尔卡已被提名为波党中央第一书记候选人,取代奥哈布),先是要求波党推迟会议日期,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亡党十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著名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根据7月13日他在中央党校讲课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1991年8月24日,苏共被迫宣布解散。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但诚如作者所言:“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者运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从一个侧面,再次简要地回顾、审视了苏共覆亡的历史,证明了“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的真理。认真汲取苏共丢失政权、宣布解散的沉痛教训,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阐释的理解,坚定对“三个代表”是我们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8月24日,是苏共亡党(宣布解散)10周年。经济学家、红旗出版社社务委员黄苇町撰写了题为《苏共亡党十年祭》的文章,深刻地剖析了苏共亡党的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将文章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2.
姜跃 《党史博采》2005,(3):15-20
1991年,苏共这个有着93年历史的大党宣布解散,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单独连续执政长达74年的历史.那么,苏共是怎样由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甘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演变成为一个脱离了群众、高高在上而为群众所抛弃的党呢?其实,这个问题自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以后,就一直为我国所关注.显然,世界上最大、历史最长的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对我党的执政实践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31):65-65
正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坍塌。从形式上看,苏共相当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就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当系统的马列主义书本知识教育体系。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又作出"不应吝惜钱财、时间和其他手段"的指示,大量出版马列主义和苏共当时的领导人的著作。苏共中央还增办、出版大量新的报刊去充实和占领宣传舆论阵地,提出宣传工作要"不留死角"。但由于这些出版  相似文献   

14.
博览之窗     
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党员的情绪 1990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就“党员眼中的党”、“国内政治形势”等4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拥有1900万党员、执政达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何以在没有任何痛苦和抗争的情况下自行消亡和解  相似文献   

15.
李慎明 《前线》2011,(5):8-10
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消息:一是“苏共中央不得不采取自行解散这个艰难但又是唯一合理的决定”:二是“我不认为我本人今后还能够完成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责.我将辞去自己的所有职权”。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总统府圆屋顶上苏联国旗悄然落下,苏联自此成为“过去时”。  相似文献   

16.
赵祎楠 《世纪风采》2010,(10):23-29
在决定抗美援朝前后,中共领导人就苏联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作战之事,与苏共领导人进行了反复交涉。苏共中央最终决定派空军入朝作战,并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一个月的较量,俄罗斯杜马终于在1998年4月24日的第三次投票中,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叶利钦总统对新总理基里延科的提名,就此,总统与杜马之争最终化险为夷。人们不禁要问,面临重重经济难题的叶利钦,为何要在此时解散政府,再掀一次政坛风暴?35岁的基里延科是何许人物,怎会受到叶利钦  相似文献   

18.
1999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赫鲁晓夫的日子不好过》一文中有一条“苏共二十大”的注释,编者解释说:“苏共二十大,即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莫斯科举行。在完成会议的主要议程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克服个人  相似文献   

19.
谭索 《党建》2009,(4):60-61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剧烈震荡和社会制度“天翻地覆”的年代。在苏联剧变过程中,叶利钦从原苏共中央的一名重要骨干演变成为自由化思潮、民主激进派政治势力和新生资本家的代表,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些重要的独特的政治行为和效果,被称为“叶利钦现象”,该现象出现于苏联解体前后,  相似文献   

20.
一九九零年苏联修宪的实质是废除共产党的领导权,将苏联的权力中心从苏共中央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总统委员会、联邦委员会.这次修宪是苏共的自取灭亡,其结果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