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劳资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乃至凯恩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致力于劳资关系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的发展。回顾梳理近现代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对转型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中,但却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如何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劳动还原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从论证方法、理论的解释力和劳动还原理论与马克思其它经济理论存在着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批评,而坚持马克思劳动还原理论的学者,则从劳动还原的地位、复杂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原因、劳动还原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坚守,中国学者在特定语景下也对劳动还原理论的完整性,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性质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阶级对立和对抗性、阶级利益关系和阶级性的特点.通过研究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有利于了解当代社会工人阶级的地位、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从而解答前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入手 ,提出了几个在当前需要研究和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意般语言和严谨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产业工人被奴役的生存状态,马克思将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私有制。正如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主要以伦理批判为尺度,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更多的是用的历史批判的尺度;那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在哪里呢?主要在于其出发点即对产业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关怀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凭经验完全能够观察到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劳动现象,虽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和结论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但其关怀的尺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应该历史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工人异化劳动现象,同时要努力改善产业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这也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应有的尺度。  相似文献   

7.
从严格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论,它是马克思价值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核是生产劳动价值一元论。今天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它时一方面应将其置于它创立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中并根据新的变化了的实际去发展和丰富它,另一方面还应考察它与马克思价值论的其它部分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它与价值形成、价值分配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由于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因此科学界定生产劳动的内涵就成为深化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关键。依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和当代的经济现实,衡量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不是其物质的规定性而是其社会形式的规定性。所以今天一切旨在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富裕与幸福所付出的被市场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劳动,都应该被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人学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他从三个层面剖析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首先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其次劳动使人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为人自身,最后劳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目的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我们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弗洛姆的这种人学式解读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域,但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其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用传统的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和说清的"经济之谜",实质是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破解"理论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