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喜中  肖海彦 《法制与经济》2009,(16):107-108,110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的复杂以及就业压力时,产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普遍较低,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并阐述了高校应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成因及挫折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经历许多挫折,但是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表现出受挫能力差,容易产生过多的偏激行为。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承受和适应挫折的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的复杂以及就业压力时,产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普遍较低,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并阐述了高校应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条件,更是学生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保证。本文探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成因及其应对策略,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张骞 《法制与社会》2011,(14):239-240
抗挫折心理素质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研究尚属空白,充分认识其研究的重要性,客观分析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健 《法制与社会》2011,(22):233-234
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挫折及其表现形式分析入手,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因为自己不顺心如意,就迁怒无辜者,让其生命受到无端伤害。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是文明社会所不允许的。这种报复社会的心理,是理性社会所应着力消除的。尽管发生的事件属个别,但影响极为恶劣。最新的这一起发生在广西平南的吴业昌砍杀小学生恶性事件,来得更是没来由。从一些报复社会者的作案轨迹和行为可以看出,报复对象是不特定的,看见谁就该谁受伤害,看谁不顺眼就拿谁下手。报复起因,就是自己不顺心,遇到一些挫折,无法排解。报复目的,就是把自己的不顺和挫折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这样做的后果却是酿成惨案,触犯法律。显然,如此报复社会,会让人们生活在一种不安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即使没有普遍性,属于极端个案,我们也应当深思各方面的漏洞,力争消除报复社会的土壤。报复社会者,基本都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我排解、自我修复的心理机能。这些人顺心如意时,一切好办;一旦陷入困境挫折之中,便找不到生活的希望,容易走向极端。追根结底,需要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补上抗挫折教育这一课。从小就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面对逆境、面对烦恼。  相似文献   

8.
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存,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力求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积极倡导低碳人生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是集青年和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大学时代是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低碳教育、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对未来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举足轻重。本文试图从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挖掘倡导大学生低碳人生观的理论依据和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不平衡、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职能,利用学生会、班级干部及党、团组织的环节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体系等不失为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熊英  汪德平 《法制与社会》2011,(20):227-228,230
青年大学生道德、法律信仰的失落已成现实。建立有效机制,建塑一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信仰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法治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法律素养;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使大学生在德治、法治校园环境里得到良好熏陶与充分实践;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的违法犯罪心理受到外界刺激,加上客观环境条件促使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遗憾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如何从实际中帮助大学生消除违法犯罪心理缺少关注和思考,本文围绕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问题,从理论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构建出一套有效的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援助系统。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心态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由于遭遇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被阻抑的感觉和消极情绪状态。青年律师由于刚从求学者到职业者,从书本的世界到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天地,一些不平衡的社会现实使一些本来心理承受力低、自我协调能力差的青年律师更容易产生挫折心态。一些刚刚迈出政法院校大门的青年律师对自己的的生活、工作环境充满着太好的憧憬。然而面对律师有限的诉讼职权、依附性较强的诉讼地位与当事人期望值过高的矛盾,以及社会淡薄的法律意识氛围,感到手足无措。主观心理与客观实际达到统一,才能形成平衡,反之,将会发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而西方一哲人也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由此可见,对学生正视挫折的非凡勇气的教育,是中外学者都在思考的事情。很多事例表明,极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现实,而处处碰壁。  相似文献   

14.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和困难,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出现。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里危机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迷信心理,揭示出迷信心理实际上是心理脆弱的表现,进而探究了大学生心理脆弱的根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从在校大学生心理现状来看,他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学业竞争、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为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障碍,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培养其健康的学习心理,并通过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和测量、建立心理档案、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与转化。  相似文献   

16.
温美琳 《法制与社会》2010,(34):312-312
中国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文化传承的重大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80后、90后相继成为高校教育对象的主流,一些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就更加引起了我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教育专家也在不断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并提出了很多较为有效的措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略、淡化,也是导致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扭曲,社会责任感减弱,叛逆心理增强的一个因素。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是不能够回避这一问题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同样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年就业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在世界各地产生不同于传统的青年群体亚文化和行为模式。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是构成青年就业的两大主力。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各大城市近年来都新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看法。论文在批判性地回顾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资料,认为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大都市中的在职贫穷问题,并建议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制定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9.
武传家 《法制与社会》2010,(15):181-183
作为一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正愈来愈多地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兴旺。但这一群体又是相当脆弱的。触目惊心的自杀数字一次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大学生自杀数量正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原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生物、社会、经济、心理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了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认识并及早得防范这一社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波  韩子玉 《法制与社会》2010,(18):241-24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而素质的培养是与心理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新生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分析了我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