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金桥 《实事求是》2006,192(5):70-72
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证明:发展商品与市场经济需要制定完备的民法特别是民法典,民法典是民法精神的文本载体。民法精神集中归结为民法的理性、民法的理念和民法的理想。在目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民法典,民法规范中蕴涵的民法精神对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欧陆政治文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民法传统以及附之于上的民法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法精神培育了政治文明所需要的土壤并且为其提供了运行的外部环境,由此推动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形成和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核心是政治的法治化,而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心是民法制度和民法文化的建设,尤以民法精神的建设更为艰巨,应着力培育民法精神,使民法文化成为最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成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土壤。正在制定的中国民法典正是承担这一使命并成为传播和弘扬民法精神的制度载体。  相似文献   

3.
高慧铭 《唯实》2011,(6):68-73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从罗马法初露端倪,法国民法典制定后出现著名判例,而德国民法典正式将其确定为一项原则,继而瑞士民法、苏俄民法、日本民法和我国台湾民法等均以原则的形式规定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我国很多著名的民法学家也主张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规定为正在筹备的民法典之中。  相似文献   

4.
邹红 《探索》2002,1(5):142-144
健全的意思表示必然导致法律行为成立生效,但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却会导致法律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中国要制定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法典,应该从立法体例、概念、内容几个方面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立法规定,同时还应参照大陆法系民法在不同时期对意思表示瑕疵规定不同法律后果的价值选择,结合我国法律传统、现实社会要求和世界民法发展趋势在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正确反映这一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潜伟 《学习论坛》2005,21(6):72-74
民法经历了传统民法到现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中国正在制定的新世纪的民法典,应借鉴经济学系统调整的理念,以调节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我国民商法中已有系统调整思想的萌芽,但未系统地进行总结,上升到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6.
成继平 《世纪桥》2012,(17):60-61
近代民法上胎儿"非人"的民法地位在现实需要保护胎儿利益的呼声中越来越多地被责难,现代民法确定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是客观必要的,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全面确认胎儿的民法地位,将其写进民法总则之中,在其主体性质上采用法定停止条件说。  相似文献   

7.
目前正值我国民法典制定之时 ,民法学界对民法典内容、体系编纂等理论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 ,文章认为 ,编纂民法典内容、体系的标准既不是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民法典的“创新性”或“进步性” ,也不是民法调整对象与“人”和“物”的“关联性” ,而是民法调整对象自身固有的属性。为此 ,作者提出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共性问题应当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而非民法调整的对象 ,并构成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民法典的分则部分可由产权编、债权编、继承权编和人身权编组成 ,其中产权编包括物权和知识产权 ,人身权编包括人格权和亲属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民法的视点来审视我国的体制改革,从民法在近代社会制度创新中的贡献,进一步认识到民法在当代中国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和当前我国制订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从而指出我国民法时代的到来,并对我国民法时代到来的条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被誉为"当代民法史活化石"的我国98岁民法学家金平教授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加了我国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专家组成员。从放牛娃到法学家以金平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学成就奖",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诺贝尔奖"。他在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上率先提出的"平等说"理论,为民法划定了一个科学的调整范围,被1986年制定  相似文献   

10.
<正>答: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5年,可是我国还没有颁布民法典,这在世界成文法国家的民事立法史上是罕见的。当今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发展更加需要民法典。现在我国制定民法典的理论准备、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我们应当乘此大好时机,加快制定民法典,使民法典成为巩固改革开放和推进全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7,(5)
<正>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部分,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总纲,起统领性作用,担负着为整个民法典确立核心价值的重任,必然要凝聚价值共识,体现时代精神,回应公众关切。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向社会公布,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民法作为成文法国家中民事领域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20,(12)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关户籍、工商业、合作社、城市房屋、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我们党还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因而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它的民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兼容并包的结构特质、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质、相反相成的思维特质、自强不息的生命特质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底气。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革命文化薪火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国的文化自信依然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弱化、文化拜物教蔓延等一系列挑战。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自信需要探寻文化自信缺失的根源,对症下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拓展新载体、正确引导青年人以培育新生力量、自觉进行文化创新以激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陆路 《世纪桥》2009,(9):33-3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需要形成民主的政治文化氛围。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民主”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是缺失的。探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政治文化条件及其发展途径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多次到基层实地调研,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经全国各界的共同努力,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4)
<正>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中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一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民法总则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全面系统地确定了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20,(6)
正盛世立法典,民法典的颁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中也浸润了很多法律学者尤其是民法学者的心血。如何看待这部充满中国智慧的民法典,民法典为解决"时代之问"作出哪些贡献?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  相似文献   

20.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捐赠文化及其生态。但我国捐赠文化严重缺失,捐赠文化生态远未形成。可以通过发掘、整合国内外优秀捐赠文化资源,多途径创生我国捐赠文化生态的社会环境,逐渐培育多元文化交互融合、新陈代谢生命力旺盛、富有中国特色的捐赠文化生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捐赠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