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歇尔16岁时考入弗吉尼亚军校,其军人生涯自此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马歇尔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43年秋,他被推选为盟军最高司令,负责指挥欧洲登陆战役。1944年12月,他升任五星上将。抗战胜利后,马歇尔被杜鲁门总统派往中国调处战后的国共关系。最  相似文献   

2.
近几个月以来,美国高层接连访问中国。8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来华“战略对话”;10月,美财政部长斯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首的经济班子集体访华,随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到京;11月,美国总统布什到访。美国高层如此密集访华,既有现实需要,也集中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更趋理性、更趋现实的调整,美国对华“接触加遏制”的政策正由倾向“遏制”向更加倾向“接触与合作”转变。出现这种微调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一、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徘徊,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美国朝野…  相似文献   

3.
1997年10月24日,在江泽民主席访美前夕,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亚洲协会和美中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心是对中国采取合作的立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克林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悠久的历史和强盛的未来的国家,无论如何,它都将对整个21世纪有重大影响。在新世纪的黎明,中国站在十字路口上,是采取合作还是对抗的立场,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深深地影响亚洲、美洲和整个世界。中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开放的、非侵略性的大国,作为实行市场经济、政治多元化和法制的大国,作为和美国一道建设安全的国际秩序的大国出现,完全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以1941年底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为标志,由“中立”、“不干涉”政策向扶蒋容共援华抗日的政策转变;第二次是从1944年下半年赫尔利使华开始,向扶蒋反共的政策转变。本文就这两次重大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试作一评述,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2000年12月14日,20世纪最后一次美国总统大选在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有了结果.共和党的布什成为当选总统.虽然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才能入主白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分析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走势.这是因为:第一,在美国,首脑的更迭一般不意味着政策的突变,宪法的支撑和国会的制衡使新上台的总统很难全面制定一套新的政策.因此,依循美国现有的对外政策轨迹,可以大体预测到其未来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基本方向;第二,两个总统候选人虽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没有把外交政策作为交锋点,但从1999年开始,两个阵营在对外政策方面就已经展开了系统、全面的交锋,包括领导方式、海外驻军、大国关系、导弹防御乃至美中关系等等.从他们政策主张的差异点和重叠处,我们就可以把握未来美国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长,中美关系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势头,但其中的政治因素往往具有消极性.这主要由于美国仍然死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密切的经贸关系政治化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似乎表现为其国内政治竞争的需要,然而根本实质则是面对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唯恐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希望通过政治等手段打乱中国的发展进程.为化解来自美国的政治挑战,中国必须加强对话与沟通,促进双方互利合作,但最终解决途径在于自我发展与完善.可以认为,中美围绕政治议题的摩擦和冲突必将继续下去,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双方此消彼长的力量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对华政策发生演变,具体表现在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政治活动之中,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美国大使的态度。司徒雷登由最初作为"驻华大使的最佳人选",发展到"对华政策的执行者",最后成为"无奈的离别者"。从人们对司徒雷登态度的转变中,可以窥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  相似文献   

8.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今年9月 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举办的晚餐会上,发表了题为《中 国何去何从:从成员到责任》的专 题演讲。演讲发表后,引起了广泛 关注。评论认为,这次讲话是布什 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一次“最具新 意、最全面”的表述。无论从讲话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近期的疏密跌宕,让世界惊讶,也发人深思:美国的对华政策究竟有无连贯性,美国人究竟靠不靠谱?其实,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在国际力量格局中位次的提升,一方面,中美的合作愈发广泛,美  相似文献   

10.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在机场,尼克松大步向前,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主动伸出了手。后来,这位美国总统在回忆这一场景时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这一天,距离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22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开国大典的当天,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明确宣告:"本政府为  相似文献   

11.
刘卫东 《唯实》2021,(3):88-92
2020年的美国大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里,美国的政治、外交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支持和反对特朗普的选民都希望通过自己的选票来决定美国是延续这种特定状态,还是回归建制派所期待的传统状态.因此,2020年的大选可以被视为一场决定美国前途命运的较量,也是对特朗普的全民公决.虽然特朗普始终拒绝承认大选结...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月20日,美国共和党人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美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基于国家利益。党派差别和形势变化等原因,布什政府在继续保持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总方针的基础上,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有所调整,新的对华政策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继续推行接触与遏制并行、具有明显双重性质的对华总政策。适应冷  相似文献   

13.
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其直接目标是打倒军阀,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这次革命浪潮沉重地打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帝国主义列强。美国政府必然要对这场革命有所反应。本文探讨在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简要说明这些政策对中国革命、对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对美国远东战略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5.
《解放日报》1945年6月25日发表了一篇时评,指出美国对华政策中存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路线承认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这个力量的中坚——中国解放区、八路军和新四军,因而主张和这个力量合作,反对中国反动派利用美国的援助来打内战,愿意以美国的影响促进中国的民主团结,以便加速抗日战争的胜利,增进中美两大国家在反法西斯事业中的真正友谊  相似文献   

16.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表明布什将继续推行其上一任期确立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安全政策,但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布什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寻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将中国视作“潜在的挑战对手”。因此,该任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基本走向,应当是与上一任期既有延续又有调整,总体上延续,局部调整,战略上延续,策略上调整;“接触加防范”,“合作加遏制”以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所期望的国际体系的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尽管中美关系中还存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不利因素,但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中美关系已呈相对稳定与成熟趋势,新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在回归稳定轨道的基础上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每次大选都离不开中国这个话题,这成为四年一个轮回的“周期律”。回首前几次美国大选,人们会发现,每逢大选之年,中国政策讨论变“热”,对实行什么样的中国政策的争议被“放大”。中国政策成为了两党相互斗来斗去的“政治足球”。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经常成为总统候选人挂在口头上的话题,对华政策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此以往,人们一方面琢磨不透美国大选中“中国问题”如此热门的奥妙之所在,另一方面又担心今年大选将会继续扯上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南京解放之前,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协调、合作。随着国民党政权日趋瓦解,为维护在华利益,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凸显。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置美国的压力于不顾,自主地作出了与中共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综观这一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国家利益决定着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中明显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其缘由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求解释.本文试图从美国社会政治制度视角出发,分析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混乱复杂的国内因素.本文认为,由于美国政治制度自身存在先天逻辑上的非理性,以及行政权威的丧失,加上国内其它因素的介入,导致了美国外交实践中的混乱后果.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从这时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和大量武器装备,并派出140多名顾问及700名志愿空军人员,是唯一向中国提供实际援助的国家。他们中有200多人牺牲在中国。在此,谨对当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作一介绍,以缅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军事顾问从卢沟桥事变起,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几个月灭亡中国。大敌当前,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提出“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进行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