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8):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在取得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渐为广大农民群众所了解、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渐确立;干部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像江苏华西村那样的一批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但是,毋庸讳言,当前在部分农村中,还存在着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一是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受到削弱.我们党是历来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早在全国解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地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为此,广大农村在五十、六十年代就普遍建起了“农民夜校”“农民文化活动室”等设施.这些设施和阵地,曾为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过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部分农村党组织,没有能够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指标,用  相似文献   

3.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9):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璞玉 《唯实》2010,(12):20-26
“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作出的开拓性探索,而所谓“新苏南模式”,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新超越。“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确处理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广大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 ,政治体制也正在发生着意义深刻的变革。应该肯定 ,我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但是 ,在村民自治过程当中 ,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后 ,如何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和解决这一课题既是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精神的要求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一、正确处理“两委”关系 ,必须强化教育 ,做到认识到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不断推进 ,建立农村的民…  相似文献   

6.
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亿万农民培养成具有高度文明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新形势下加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拟结台我县近年来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初步的探讨。一、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基  相似文献   

8.
《思考与运用》2005,(4):89-90
北碚区立足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需求,从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人手,充分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打造农村文化特色品牌,努力抓好农村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建设,为广大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7,(8):53-53
吉力在7月9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一再以“毫不动摇”、“坚定不移”、“清醒而又顽强”等斩钉截铁、坚强有力的话语,突出强调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立场,其意义极其重要,极其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苏联模式的根本否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伟大意义之所在。以此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抓住要领,抓住根本。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就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要求……”,从五个方面为广大农村划出了蓝图。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提出具体的奋斗目标。若干年前参观参观苏南农村,为他们整洁的村容,福裕的生活,饱满的精神状态所震惊。那时,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没有如现在强大,不可能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虽然面对苏南农村的欣欣向荣,他们的富足,激动之余我们感到茫然,感到无从下手。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使我们看到了…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从2003年7月开始,许昌市实施了农村党建“十百千”示范工程。主要内容是在全市广大农村创建10个农村建设“五好示范乡镇”、100个“五好示范村”,评选和表彰1000名“农村小康建设功臣”。  相似文献   

12.
为民 《支部生活》2006,(10):39-39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广大农村的面貌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普法工作不到位等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广大农村消费者法律意识淡漠,安全意识不强,快乐意识全无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把培养广大农村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快乐意识融入到思想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出农村和谐消费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江阴市华西村,被李鹏总理称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这个村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78亿元,实现利税1.54亿元.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千家最佳经济效益第6名.位居江苏省乡镇企业榜首.这种经济成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职工素质好。华西村提高职工素质的思路主要有两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到“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从“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到“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华西村以及其领头人吴仁宝的事迹早已是家喻户晓。华西村的典型示范意义在哪里?向华西村学什么怎么学?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很大,学习华西村也要实事求是,不是要克隆出一个个“天下第一村”,而是要结合自己实际,学习华西经验的精髓,学习华西村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一、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华西实际,实事求是促进发展有人说:华西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总能得到中央和地方的一些特别支…  相似文献   

15.
大广阔的苏南平原上,有一座被称为“中国唯一,世界没有”的金塔傲立其中。这便是华西村的标志。 1998 年 4 月 20日,江泽民总忆记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近百米高的金塔观光层。顿时,“人间天堂”里80多处美景尽收奶底。他一挥而就,题写了“华西金塔”四个大字,并连声赞叹:“华西人民幸福、幸福、真幸福!” 华西村,中国农村的缩影,有人说,它的故事就像鑫塔上垂挂的那颗硕大的金戎芦,沉甸甸,金灿灿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对农村干部进行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之基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突出问题的重要实践。2001年冬季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齐鲁大地春潮滚滚,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那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结构关系,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是主题的核心;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是主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郭宝琴 《求贤》2006,(5):16-17
2004年初,天津市武清区委在全区农村无职党员中探索性地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两年来,全区上岗党员人数达到9226名,占全区农村无职党员总数的39.1%。实践证明,设岗定责活动为广大农村无职党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搭建起了新的平台,使广大农村无职党员所肩负的职责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分散经营条件下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农村党员不愿管事、不会理事、不便做事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初,我们武清区委在总结高村乡等地实践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区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两年来,全区上岗党员人数达9226名,占全区农村无职党员总数的39.1%。实践证明,“设岗定贵”活动为广大农村无职党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搭建起了新的平台,使广大农村无职党员所肩负的职责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分散经营条件下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农村党员不愿管事、不会理事、不便做事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20.
张彦 《理论文萃》2002,(5):20-25
如果谈起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发展的成功经验,城镇化无疑是可书之笔。众所周知,苏南地区近二十多年来的小城镇建设,导致了“三元社会”的格局。所谓三元社会结构,就是在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之间,按实际情况与能力,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城镇-乡村的格局。但是进入新世纪,特别在苏南乡镇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之后,小城镇在苏南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