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动员成效直接决定着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扩红运动中,中央苏区各级政府在乡村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进行舆论宣传、优待红军及家属、开展归队运动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这些动员活动点燃了苏区群众的参战热情,实现了革命动员与乡村社会间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2.
北伐运动进至湖北时,正逢1926年水灾,免除自然灾害的后续威胁是新政权面临的紧要问题。在堤工经费筹集上,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下的农民协会之间产生分歧。国共分裂之后,中共将灾民视为重要的革命动员对象。在军事斗争的配合下,湘鄂西苏区建立起来。1931年水灾后,湘鄂西苏区采取在苏区内、外夺取物资的方式度荒。1932年初,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主张以灾民推动土地革命,但灾民更关心是否能获取物资供应。在春汛将到来之际,苏区被迫放弃斗争,集中力量推动苏区和国民政府的堤工建设。在自然灾害的剧烈冲击下,苏维埃地方政府被迫有选择地调整革命策略,与国民政府进行有限度的"合作"。引入自然环境这一要素,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杨会清 《求实》2006,(3):32-3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领导的革命活动就充满着浓郁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色彩:一方面,它将自身的合法性建立在中国不断发展的革命诉求之上。另一方面,又把战争动员作为自己最直接的目标,而苏维埃选举运动则是对两者进行调适的一个结果。通过苏维埃选举运动,中共不仅在苏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工农专政的世界,而且还构建了一个有利于革命动员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1931年7月11日,闽北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闽北地区苏维埃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有统一领导的新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经济、财政委员会,在闽浙赣边区20余个县、50余万人口中,成功地建立了闽北苏区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在发展苏区生产力、促进苏区文化进步、解决苏区生产和生活供给、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领导苏区军民开展的植树运动,在健全的政策引导、科学的组织形式、热烈的宣传鼓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取得了巨大成果,为缓解苏区经济、支援红军战争、巩固苏维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在发展赤色邮政事业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苏区艺术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发行了15枚不同面值的邮票,而闽西苏区先行发行了2枚赤色邮政邮票和1枚赤色邮政邮花。苏区邮票的构图艺术匠心独运,热情讴歌了苏维埃运动和对革命战争的必胜信念。中央苏区邮票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沟通了苏区之间及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了苏区军政机构和人民的邮件、物质往来和信息交流,促进了苏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有力推进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杨会清  管青 《求实》2007,(8):26-2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了一个旨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苏维埃政府强调对群众的国家与阶级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以及民主与法律意识等的培养。通过广泛的政治教育运动,苏区群众不仅获得了一个普遍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水平,并推动了苏区战争动员工作的开展。这一政治教育运动,为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庞振宇 《党的文献》2021,(2):95-103
苏区时期,派驻工作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推进中心工作、强化政策落实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工作队制度,源于共产国际的特派员制度.在苏区时期,有指导员、工作团、突击队等组织形式和称谓.工作队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包括及时传达上级决策指示与推动地方贯彻落实工作、协助地方政权完成紧急任务与解决突出困难问题、到新区帮助地方分配土地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等.这一时期工作队能够取得工作实效,主要是因为能够把握好动员的边界和力度,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能够运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工作队制度是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经常性工作机制的补充,在苏区时期的社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锋  左良 《党史文苑》2016,(5):42-43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这里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为解决工农武装力量的军需和根据地内部的民生问题,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各根据地建立了苏区的财政、金融体系,发行了苏区钱币、战争公债  相似文献   

10.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维埃"符号在中国建构过程中受苏联影响严重,过度强调阶级斗争与政权对抗,战争环境下拘泥于国家形态,局限了斗争基础和斗争策略,导致"苏维埃"符号因中共中央及红军撤离苏区而受到削弱;来自共产国际"统战"政策的调整,再加上中国民族矛盾的上升,促使中共最终放弃了作为国家形态的"苏维埃"政治符号。"苏维埃"符号的运用体现着中共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思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共苏区妇女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明确规定苏区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但由于战争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面对苏区形势日益紧张,迫切需求广大妇女参与的客观现实,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的落实,苏区妇女这“半边天”终于发动起来,她们与男子并肩战斗,为土地革命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妇女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明确规定苏区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但由于战争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这些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面对苏区形势日益紧张,迫切需求广大妇女参与的客观现实,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的落实,苏区妇女这"半边天"终于发动起来,她们与男子并肩战斗,为土地革命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  郑斌 《理论学刊》2006,1(2):20-2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领导建立的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维埃政权是真正代表苏区人民利益的政治组织,乡村苏维埃政权是农民直接表达自己政治要求的政治机构,它关系到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它的建立标志着以地主阶级为  相似文献   

15.
一、闽西苏区政权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进行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这个中心任务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中  相似文献   

16.
建设苏维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项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中没有职务,他主要协助毛泽东,致力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中央苏区的苏维埃政权象其他苏区的苏维埃政权一样,是靠红军建立起来的。红军初到时,社情不熟,不少乡、村苏维埃政权被富农、流氓和坏人把握着,真正的贫在农和工人很少参加这一政权。因此,许多苏维埃政权不但不能为群众谋利益,反而压迫剥削群众,与群众关系很紧张。群众不把苏维埃看成是自己的政权,不敢批评政府、监督政府。不少政府机构中吃饭的人很多,开支很大,但做工作很少。区、乡、村各级政府的经常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扛杆,是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中央苏区时期,苏区的领导者们在领导苏维埃经济建设时就高度重视金融建设,充分发挥红色金融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支持合作化运动、巩固苏维埃政权诸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文化是在土地革命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适应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需要。中央苏区文化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五月一日至四日,长汀县委宣传部、党史办、县体委等七家联合举行福建省苏维埃首届游艺体育运动大会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五月一日上午,在省苏维埃政府礼堂旧址召开纪念大会,会上介绍了省苏维埃首届游艺体育运动大会及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情况,老红军、老儿童团员回顾了他们亲身参加苏区体育运动的情景。老红军胡九保同志说:“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特点是,体育为战争服务,领导非常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我们要发扬这个光荣传  相似文献   

20.
歌谣,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江西人民,尤其是赣南老表,历来就喜欢唱山歌、小调.自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后,翻身做了主人的苏区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广泛开展红色歌谣运动,满怀激情地歌颂党和革命领袖,歌唱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红军,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罪行.红色歌谣运动,在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人民参军参战,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民间歌谣发展史上留下了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