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沬  周殿武  宁逵  杨帆 《奋斗》2020,(3):29-30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和外调量均居全国首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地理和产业传承等各种原因,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县大多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效益较低。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与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巩固粮食主产县的地位,保障“中国粮食”产能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万强 《党史文苑》2014,(4):7-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始终顾全大局,一方面大力生产粮食,另一方面积极外调粮食,成为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源的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粮食生产发展情况及其对国家的贡献,探寻其粮食工作出路,对推动新时期江西乃至全国粮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跃进"开始后的瞎指挥和对粮食产量的浮夸风、高指标和高征购,再加上从1959年起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粮食供给空前紧张的局势.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周恩来担起了领导扭转国家粮食供给紧张局势的重任,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他亲自指挥,统筹全局,使用国家手中的机动粮和进行地区间的调拨,为一些地区解了燃眉之急.他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积极开展调研,推动政策调整,调动农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还从国民经济的全局考虑,综合施策,把指导城市精简工作和解决粮食困难问题结合起来.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渡过了粮食难关,农业生产逐步重新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4.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措施,从而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得以长期坚持贯彻执行.粮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指导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订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这个方针的提出有众多因素,特别是与毛泽东对中国粮食问题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大跃进”运动后中国在粮食问题上所存在的严重困难的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和对解决粮食问题的战略思考,从而对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粮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雯文 《新长征》2010,(3):7-10
我省地处松辽平原中部,一直是我国产量大省。2008年,针对全国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越来越艰巨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全面分析了全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现实条件和增产潜力,制定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的建设规划,并获得了国务院批准。从此,一个“天字一号”工程在吉林大地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7.
《前线》1962,(1)
一九六一年岁末,从京西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京西矿务局提前两天超额完成了一九六一年全年的煤炭采掘计划和调往外省市的运煤计划。从一九五八年以来,京西矿在年年超额完成逐年增长的生产任务的同时,根据“先外后内,保证重点”的原则,年年都超额完成了煤炭外调的计划。一九六一年中,尽管在煤炭生产中遇到了不少实际困  相似文献   

8.
1994年,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粮食威胁论”.此论认为,中国未来将因出现严重的粮食紧缺而成为世界的一大威胁.面对这种论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通过学习研讨,并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以摸清农情粮情,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着力统筹内外两个大局,一手抓国际舆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工作,一手抓粮食生产,制定增粮增收的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努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能力,击破了“中国粮食威胁论”的谣言,树立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1996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反驳“中国粮食威胁论”所作的一系列努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探索粮食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中的举措和方法,对于我们应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粮食储备也是“贫富不均”。二战后,全球已发生7次粮荒,每当粮食危机的阴影托长,粮食储备就成了各国比较家底厚薄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今年辽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丰”已成定局,从去年开始实施的“节“节水增粮行动”让农民尝到“甜头”水增粮行动”功不可没。辽宁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2011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12,(21):51-51
在第32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国家粮食局倡议粮食行业干部职工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这一倡议得到了湖南省粮食局长等官员的响应,却也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这是“作秀”。  相似文献   

12.
胡东胜 《奋斗》2014,(12):41-42
"五大规划"是黑龙江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其中《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与《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把以粮食仓储与物流、粮食市场、粮食加工、粮食质量安全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体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建设任务,是我省粮食产业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青海从国内外调入粮食的比例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扩大到现在的56%;广西的粮食产销缺口从2001年的36亿斤扩大到2005年的60多亿斤;其他一些省、自治区也开始从产销平衡区向粮食销区转化。据预测,“十一五”末期我国粮食总需求将达到10600亿斤,而2005年我国粮食总供给为9680亿斤,相差约1000亿斤。一般按照总需求的5%进口粮食不会影响安全,那么到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应达到10000亿斤。”  相似文献   

14.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重要商品。多年来,省农业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克服我省人多地少、山区面积大等刚难,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不断加大投人力度.强化支农惠农措施,使得全省粮食稳定增产,实现了’南过去长期需要省外调人到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一、粮食生产和非粮食生产的关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从长期的短缺状态一跃而成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不少的人乐观地宣称:“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甚至因为出现“卖  相似文献   

16.
在“以粮为纲”年代,粮食管理可谓村庄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家粮政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力约束着生产大队粮食的收支流转;村庄在遵章管理的同时,也存在“小账粮”“户换粮”的不间断运作、“大队粮”的灵活调剂。这些构成了一个生产大队立体鲜活的粮食管理情境,体现了国家粮政末端的运行实况。通过梳理还原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粮食管理脉络,可弥补现有基层粮政研究中的某些不足,还可对“工占农利”作出有别以往的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麦一稻,惜之爱之。”爱粮节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2020年8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从粮食生产到消费全过程来看,“舌尖上的浪费”确实触目惊心,但流通领域“看不见的浪费”也不容忽视。专业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抓好流通领域节粮减损,就能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实现粮食增产,为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对粮食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领导,领导“米棉之战”以稳定粮食价格;领导土地改革以增加粮食产量;领导公粮征收以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坚持公私统筹以繁荣粮食市场;领导灾荒救济以改善人民生活,这对我们今天的粮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粮食产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8年“大跃进”过程中,粮食生产大放“卫星”,致使这年粮食产量统计严重失实。1959年开始,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单产下降、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产量连年下滑。1958年至1960年国家对粮食实行高征购,但粮食总产量下降,城镇人口增多,导致粮食供应极为紧张。为了克服困难,度过粮食危机,采取了抓紧粮食调运,压低城乡人民口粮标准,提倡“瓜菜代”,紧急进口粮食,精简城镇人口等措施,并调整了农村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到1962年粮食紧张的局势终于缓解。  相似文献   

20.
50年后这个世界就没有农民了,“农民”都在农业摩天楼上班,种粮食、菜,养各种各样的禽畜。再也没有所谓的郊区和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